|
学习小专题 |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物质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是否存在 “自由移动的电荷载体”(主要为自由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及氧化物因组成与化学键类型不同,导电条件差异显著。以下按类别拆解其导电核心条件、关键限制及典型案例:
一、酸的导电条件:仅水溶液导电,熔融态不导电
酸(如 HCl、H₂SO₄、CH₃COOH)均为共价化合物(无离子键),其导电依赖 “水分子作用下解离出 H⁺(或 H₃O⁺)与酸根离子”,熔融时仅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无法解离,故仅水溶液具备导电能力。
1. 核心导电条件(分强酸与弱酸)
(1)强酸(如 HCl、H₂SO₄、HNO₃)
基础条件:必须溶于水,无需额外条件。
例:HCl 气体为分子态,不导电;溶于水后,水分子诱导 H-Cl 键断裂,完全解离为 H₃O⁺和 Cl⁻,即使稀溶液(如 0.01mol/L 盐酸)也因离子浓度充足,导电能力强;
关键特性:导电能力仅与 “离子浓度” 相关(因完全解离),浓溶液比稀溶液导电强(如浓 H₂SO₄虽为黏稠液体,但溶于水后离子浓度高,导电强);熔融态(如液态 HCl、纯 H₂SO₄)均为分子态,无自由离子,不导电。
(2)弱酸(如 CH₃COOH、H₂CO₃、H₂SO₃)
基础条件:需溶于水(解离出少量 H⁺与酸根离子);
强化条件:需通过 “适当升温” 或 “控制浓度” 提升解离度,增加自由离子浓度:
升温:解离过程吸热,如 0.1mol/L CH₃COOH 常温解离度约 1.3%,升温至 50℃后解离度增至 2% 以上,导电能力明显提升;
浓度:需平衡 “解离度” 与 “离子浓度”—— 过稀溶液(如 0.001mol/L CH₃COOH)虽解离度高,但离子浓度过低,导电弱;过浓溶液(如冰醋酸)解离度极低(几乎为分子态),也不导电,中等浓度(0.1~1mol/L)时导电最佳。
2. 关键限制
所有酸的熔融态均不导电(无离子键,无法解离);
难溶性酸(如 H₂SiO₃)因溶解度极低,溶于水的离子浓度可忽略,实际不导电。
二、碱的导电条件:强碱 “溶解 / 熔融均导电”,弱碱 “仅溶解导电(需强化)”
碱的化学键类型分两类:强碱(如 NaOH、KOH)为离子化合物,可通过溶解或熔融解离;弱碱(如 NH₃・H₂O、Fe (OH)₃)多为共价化合物,仅能在水溶液中部分解离,熔融态不导电。
1. 强碱(离子化合物类碱)
核心导电条件:
溶解状态:易溶于水(如 NaOH、Ba (OH)₂),水分子破坏离子键,解离为 OH⁻与金属阳离子(如 Na⁺、Ba²⁺),无需额外条件,导电能力强;
熔融状态:需高温熔融(如 NaOH 熔点 318℃,熔融后 Na⁺与 OH⁻自由移动,可导电,工业上用于制备钠的电解质体系);
特殊情况:微溶性强碱(如 Ca (OH)₂),溶于水的部分完全解离,但离子浓度低(如饱和石灰水),导电能力弱;熔融时(Ca (OH)₂熔点 580℃)导电能力强。
2. 弱碱(共价化合物类碱)
核心导电条件:
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如 NH₃・H₂O(氨水), NH₃・H₂O部分解离为 NH₄⁺和 OH⁻(常温 0.1mol/L 氨水解离度约 1.3%),离子浓度低,导电弱;
需强化条件:升温可促进解离(如氨水加热后导电能力提升),但浓氨水因解离度极低(分子态为主),导电反而弱于稀氨水;
关键限制:弱碱多为固体时(如 Fe (OH)₃、Cu (OH)₂),溶解度极低且难以解离,固态和熔融态均不导电。
三、盐的导电条件:离子型盐 “溶解 / 熔融均导电”,特殊盐需结合溶解性与稳定性
盐均为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导电核心是 “破坏离子键,使离子脱离晶格”,但需结合 “溶解性” 和 “高温稳定性” 判断具体导电场景。
1. 易溶性盐(如 NaCl、KNO₃、CuSO₄)
核心导电条件:
溶解状态:溶于水后离子键被水分子破坏,完全解离为自由离子(如 NaCl 溶于水生成 Na⁺和 Cl⁻),接入电源即可导电,无需额外条件,导电能力强(浓溶液比稀溶液强);
熔融状态:需高温熔融(如 NaCl 熔点 801℃,KNO₃熔点 334℃),熔融后离子自由移动,导电能力强(如熔融 KNO₃可作为高温电解质)。
2. 难溶性盐(如 BaSO₄、AgCl、CaCO₃)
核心导电条件:
水溶液几乎不导电:虽为强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完全解离),但溶解度极低(如 25℃时 BaSO₄溶解度仅 2.4×10⁻⁴g/100mL),自由离子浓度可忽略,导电能力极弱;
熔融状态可导电(需高温,部分需克服分解):
稳定难溶盐(如 BaSO₄):熔点 1580℃,高温熔融后 Ba²⁺与 SO₄²⁻自由移动,可导电;
不稳定难溶盐(如 CaCO₃):加热至 825℃时会分解为 CaO 和 CO₂,无法形成熔融态,故仅能在 “高温高压下抑制分解” 时导电(工业上罕见)。
3. 特殊盐(如 NH₄Cl、Pb (Ac)₂)
NH₄Cl(铵盐):溶解时完全解离(水溶液导电强);但熔融时加热至 337.8℃会分解为 NH₃和 HCl 气体,无法形成熔融态,故熔融不导电;
Pb (Ac)₂(弱电解质盐):虽易溶于水,但仅部分解离(解离度低),水溶液导电能力弱于强电解质盐(如 NaCl),熔融态解离度更低,导电极弱。
四、氧化物的导电条件:仅 “离子型金属氧化物” 可导电,非金属氧化物不导电
氧化物按化学键类型分为离子型氧化物(如 Na₂O、CaO) 和共价型氧化物(如 CO₂、SO₂、SiO₂),仅离子型氧化物可能导电,且需特定条件;共价型氧化物因无法解离出离子,均不导电。
1. 离子型金属氧化物(如 Na₂O、CaO、Al₂O₃)
核心导电条件:
熔融状态可导电:需高温熔融破坏离子键(如 Na₂O 熔点 1132℃,熔融后 Na⁺与 O²⁻自由移动,导电强;Al₂O₃需加入冰晶石降低熔点至 950℃,熔融后 Al³⁺与 O²⁻导电,用于电解制铝);
水溶液不导电(或通过生成碱导电):离子型氧化物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碱(如 Na₂O + H₂O = 2NaOH),此时导电的是生成的碱(NaOH 解离出离子),而非氧化物本身(氧化物已转化为其他物质)。
2. 共价型氧化物(如 CO₂、SO₂、SiO₂、H₂O)
均不导电:
非金属氧化物(如 CO₂、SO₂)溶于水时生成酸(如 CO₂ + H₂O = H₂CO₃),导电的是生成的酸(H₂CO₃解离),而非氧化物本身;固态(如干冰、SiO₂晶体)和熔融态(如液态 CO₂)均为分子态或共价晶体(SiO₂),无法解离出离子,不导电;
特殊氧化物(如 H₂O):纯水中仅极少量解离(c (H⁺)=10⁻⁷mol/L),导电能力极弱,通常视为 “弱导电”,需加入电解质(如盐)后导电能力才显著提升。
总结:酸、碱、盐及氧化物导电条件对比表
综上,酸、碱、盐及氧化物的导电条件可总结为:仅离子化合物(强碱、盐、离子型氧化物)可能通过熔融或溶解导电,共价化合物(酸、弱碱、共价型氧化物)仅能通过溶解(且需解离)导电,且多数共价型氧化物不具备导电能力。判断时需先明确物质的化学键类型与溶解性,再结合 “是否能解离出自由离子” 核心原则分析。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预备知识 :要判断加入某物质后溶液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核心是抓住溶液导电性的本质影...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核心难点之一,在于 “特殊物质的拆分判断”—— 部分物质因结构、溶...
电离方程式是表征物质在水溶液或熔融态电离过程的化学用语,常规强电解质(如 NaCl、HS...
离子方程式书写四大原则之一关键是拆分问题 1、 溶解性规律 常规 K + 、 Na + 、 NH 4...
1.警惕“颜色陷阱”: ①若限定溶液无色,则Cu 2+ 、Fe 3+ 、Fe 2+ 、Cr 2 O 7 2 ...
用化学式 和 离子符号等来表示物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