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


按字母检索
学习小专题

数据词典

元素手册

元素周期表

假期高中化学辅导课程: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高中化学在线课堂实录,涵盖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等课程模块,由名师分课时讲解,与课堂教学同步,可作为化学学习的先修课或复习巩固课。

学习方式:先预习课本,再观看课程视频,再结合学习同步资料如《步步高》中导学案或学习笔记巩固知识点,最后再结合课时作业进一步提高。

学习说明:点击图片即可直达。

能斯特方程:原电池电极电势的定量描述工具

来源:未知作者:化学自习室 点击:所属专题: 能斯特方程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在原电池工作原理中,我们知道电极电势差是电子定向移动的驱动力(如铜锌原电池中,Zn 2+ /Zn 电极电势低于 Cu 2+ /Cu 电极电势)。但电极电势并非固定值,它会随离子浓度、温度等条件变化而改变。能斯特方程正是定量描述 “电极电势与离子浓度、温度、反应进度” 关系的核

网站温馨提示,请您保护好眼睛!双击图片可放大!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默认色) 灰 银河白 字体:

在原电池工作原理中,我们知道电极电势差是电子定向移动的驱动力(如铜锌原电池中,Zn2+/Zn 电极电势低于 Cu2+/Cu 电极电势)。但电极电势并非固定值,它会随离子浓度、温度等条件变化而改变。能斯特方程正是定量描述 “电极电势与离子浓度、温度、反应进度” 关系的核心公式,是连接原电池理论与实际应用(如电池电动势计算、反应方向判断)的关键桥梁。以下从推导基础、表达式、计算应用及实际意义四个维度,系统解析能斯特方程。

一、能斯特方程的推导背景:从热力学到电化学的关联

能斯特方程的本质是热力学 Gibbs 自由能变(∆G )与电化学电极电势(E )的定量转化。我们知道:

原电池的电能输出源于自发氧化还原反应的 ∆G < 0,且 ∆G 与电池电动势 E池 存在关系:∆G = -nFE(n 为转移电子数,F 为法拉第常数,约 96485C/mol);

热力学中,反应的 Gibbs 自由能变与反应物、产物浓度的关系可通过范特霍夫等温方程描述:∆G = ∆GΘ + RTln Q(∆GΘ 为标准态 Gibbs 自由能变,R 为气体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Q 为反应商)。

将上述两式结合,代入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E = E - E),即可推导出能斯特方程,实现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定量影响” 描述。

二、能斯特方程的核心表达式:不同条件下的形式

能斯特方程针对 “电极反应”(半反应)书写,核心是描述 “氧化态物质” 与 “还原态物质” 的浓度比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根据温度是否为标准态(298K,即 25℃),可分为 “通用表达式” 和 “常温简化式”,具体形式如下:

1. 电极反应的通用形式与能斯特方程

对于任意电极的还原半反应(能斯特方程默认以 “还原反应” 为基准书写):

氧化态 + ne- ⇌ 还原态(n 为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

其能斯特方程的通用表达式(任意温度)为:

E = EΘ + RT / (nF) ·ln[氧化态] / [还原态]

符号含义:

E:该电极在当前浓度、温度下的实际电极电势(单位:V);

EΘ:该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态下,即离子浓度为 1mol/L、气体分压为 100kPa、温度为 298K 时的电极电势,可查表获取,如 Cu2+/Cu 的 EΘ = +0.34 V,Zn2+/Zn 的 EΘ = -0.76V);

R:气体常数,取值 8.314J/(mol·K);

T:热力学温度(单位:K,T = t℃ + 273.15);

n:还原半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如 Cu2++ 2e- = Cu,n=2);

F:法拉第常数,约 96485C/mol;

[氧化态]/[还原态]:反应商 Q 的简化形式(固体、纯液体的浓度视为 1,不列入 Q;气体用分压 p 代替浓度,单位为 100kPa)。

2. 常温(298K)简化式

当温度为 298K(原电池常用工作温度)时,将 R、T、F 数值代入,且将自然对数 ln 转化为常用对数 lg(ln x = 2.303lg x),可得到简化式:

E = EΘ + 0.0592V / n· lg[氧化态] / [还原态]

该式无需计算温度项,是原电池相关计算中最常用的形式,需重点掌握;

注意:式中 0.0592V 是 298K 时的特定系数,温度偏离 298K 时需重新计算(如 373K 时系数约为 0.0615V)。

三、能斯特方程的书写规则:明确 “氧化态 / 还原态” 与反应商

应用能斯特方程的关键是正确书写 “还原半反应” 和 “反应商 Q”,需遵循以下规则,避免因形式错误导致计算偏差:

1. 以 “还原反应” 为基准书写半反应

能斯特方程默认电极反应为 “还原反应”(即氧化态得到电子生成还原态),若实际反应为氧化反应(如原电池负极的反应),需先转化为还原反应再书写方程。

示例:原电池负极反应 Zn - 2e- = Zn2+(氧化反应),对应的还原反应为 Zn2+ + 2e- = Zn,因此能斯特方程需基于还原反应书写:

E(Zn2+/Zn) = EΘ(Zn2+/Zn) + 0.0592V / 2·lg[Zn2+](Zn 为固体,浓度视为 1,不列入表达式中)。

2. 反应商 Q 的书写规则

反应商 Q 中仅包含 “参与电极反应的离子 / 气体”,且需根据半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标注浓度的幂次,具体规则:

固体、纯液体:浓度视为 1,不列入 Q(如 Cu、Zn 固体,H2O 纯液体);

离子:以实际浓度(单位:mol/L)代入,浓度的幂次等于半反应中离子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以分压(单位:100kPa)代入,分压的幂次等于半反应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

酸碱环境:若半反应中有 H 或 OH 参与(如 MnO2 + 4H + 2e- = Mn2++ 2H2O),需将 H 或 OH 纳入 Q,其浓度幂次按化学计量数计算。

示例 1:Cu2++ 2e- = Cu(还原反应)

Q = 1 / [Cu2+](Cu 为固体,氧化态为 Cu2+,还原态为 Cu),故能斯特方程:

E(Cu2+/Cu) = EΘ(Cu2+/Cu) + 0.0592V / 2·lg[Cu2+]。

示例 2:MnO2 + 4H + 2e- = Mn2++ 2H2O(酸性条件下还原反应)

Q = [Mn2+] / [H+]4(MnO2 为固体,H2O 为纯液体,氧化态为 MnO2 和 H,还原态为 Mn2+),故能斯特方程:

E(MnO2/Mn2+)= EΘ(MnO2/Mn2+) + 0.0592V / 2·lg[H]4/ [Mn2+] 。

四、能斯特方程的核心应用:解决原电池实际问题

能斯特方程在原电池中的应用主要包括 “计算电极电势 / 电池电动势”“判断反应方向”“确定反应限度” 三大类,结合具体实例可清晰理解其用法。

1. 计算原电池的实际电动势(E池)

原电池的电动势 E池 = E正 - E负(E正 为正极实际电极电势,E负 为负极实际电极电势)。通过能斯特方程分别计算正、负极的 E,即可得到实际 E池,判断电池当前的供电能力。

实例:计算 298K 时,铜锌原电池中,Zn2+ 浓度为 0.1mol/L、Cu2+浓度为 1.0mol/L 时的电池电动势(已知 EΘ(Zn2+/Zn) = -0.76V,EΘ(Cu2+/Cu) = +0.34V)。

步骤 1:确定正、负极及半反应

正极(还原反应):Cu2++ 2e- = Cu(E);

负极(氧化反应):Zn - 2e- = Zn2+,对应还原反应 Zn2+ + 2e- = Zn(E)。

步骤 2:用能斯特方程计算 E 和 E

计算 E(Cu2+ 浓度 1.0mol/L,n=2):

E = EΘ(Cu2+/Cu) + 0.0592V / 2·lg[Cu2+] = 0.34V + 0.0592V / 2·lg1.0 = 0.34V(lg1.0 = 0)。

计算 E(Zn2+ 浓度 0.1mol/L,n=2):

E = EΘ(Zn2+/Zn) + 0.0592V / 2·lg[Zn2+] = -0.76V + 0.0592V / 2·lg0.1。

因 lg0.1 = -1,代入得:E = -0.76V + 0.0592V / 2 · (-1) = -0.76V - 0.0296V = -0.79V。

步骤 3:计算电池电动势 E

E = E - E = 0.34V - (-0.79V) = 1.13V(标准态下 Zn2+、Cu2+均为 1mol/L 时,EΘ = 0.34V - (-0.76V) = 1.10V,因 Zn2+ 浓度降低,E 更负,导致实际 E 略高于标准态)。

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根据能斯特方程计算出电池电动势 E池 后,可通过 E池 的正负判断反应方向:

若 E > 0:反应正向自发(原电池可对外供电);

若 E < 0:反应逆向自发(需外界供电,成为电解池)。

实例:判断 298K 时,反应Zn + Fe2+= Zn2++ Fe 在 Fe2+浓度为 0.01mol/L、Zn2+浓度为 1.0mol/L 时是否正向自发(已知 EΘ(Zn2+/Zn) = -0.76V,EΘ(Fe2+/Fe) = -0.44V)。

步骤 1:设计原电池,确定正、负极

正极(还原反应):Fe2+ + 2e- = Fe(E);

负极(还原反应):Zn2+ + 2e- = Zn(E)。

步骤 2:计算 E 和 E

E = EΘ(Fe2+/Fe) + 0.0592V / 2·lg[Fe2+] = -0.44V + 0.0592V / 2·lg0.01;

lg0.01 = -2,故 E = -0.44V + 0.0592V / 2 · (-2) = -0.44V - 0.0592V = -0.4992V。

E = EΘ(Zn2+/Zn) + 0.0592V / 2·lg[Zn2+] = -0.76V + 0 = -0.76V(Zn2+浓度为 1.0mol/L)。

步骤 3:判断反应方向

E = E - E = (-0.0.4992V) - (-0.76V) = 0.2608V > 0,因此反应正向自发(Zn 可自发置换出 Fe2+中的 Fe)。

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计算平衡常数 K)

当原电池反应达到平衡时,电池电动势 E = 0(正、负极电势相等,电子停止定向移动),此时反应商 Q = K(平衡常数)。将 E = 0、Q = K 代入能斯特方程,可推导平衡常数与标准电极电势的关系,从而确定反应限度(K 越大,反应进行越彻底)。

推导过程:

对于原电池总反应,平衡时 E = E - E = 0,即 E = E

分别对正、负极写出能斯特方程:

E = EΘ- 0.0592V / n·lg Q

E = EΘ- 0.0592V / n·lg Q

平衡时 Q / Q = K,且 E = E,联立可得:

lg K = n(EΘ - EΘ) / 0.0592V = nEΘ / 0.0592V

(EΘ = EΘ - EΘ,为标准态电池电动势)

实例:计算 298K 时,反应 Zn + Cu2+= Zn2++ Cu 的平衡常数 K,判断反应限度(已知 EΘ = 1.10V)。

步骤 1:确定转移电子数 n:反应中 Zn 失去 2e-,Cu2+得到 2e-,故 n = 2;

步骤 2:代入公式计算 lg K:

lg K = nEΘ / 0.0592V = 2 × 1.10V / 0.0592V = 37.16;

步骤 3:计算 K:

K = 1037.16= 1.45 × 1037;

结论:K 极大(远大于 105),说明反应进行得非常彻底,Zn 可完全置换 Cu2+

4. 解释原电池的实际现象(如放电过程中电动势下降)

原电池放电时,反应物浓度逐渐降低,产物浓度逐渐升高,根据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会随浓度变化而改变,最终导致电池电动势下降,直至 E池 = 0(电池耗尽)。

实例:铜锌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电动势的变化

放电初期:Cu2+ 浓度高(如 1.0mol/L),Zn2+浓度低(如 0.1mol/L),E = 1.13V(如前文计算);

放电过程中:Cu2+不断被还原为 Cu(浓度降低),Zn 不断被氧化为 Zn2+(浓度升高);

正极 E正:Cu2+浓度降低,根据 E = EΘ + 0.0592V / 2·lg[Cu2+],E 逐渐减小;

负极 E负:Zn2+ 浓度升高,根据 E = EΘ + 0.0592V / 2·lg[Zn2+],E 逐渐增大;

放电末期:Cu2+浓度极低(接近 0),Zn2+ 浓度极高,E = E,E = 0,电池无法继续供电。

五、能斯特方程在特殊场景中的应用:非标准态与复杂体系

除上述基础应用外,能斯特方程还可用于处理 “非标准温度”“有气体参与”“酸碱缓冲溶液” 等特殊场景,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表达式。

1. 非标准温度下的计算(通用表达式的应用)

当温度偏离 298K 时,需使用能斯特方程的通用形式(含 RT/nF 项),不能直接使用 0.0592V 简化系数。

实例:计算 373K(100℃)时,Fe3+/Fe2+电极(Fe3+浓度 0.1mol/L,Fe2+浓度 0.01mol/L)的电极电势(已知 EΘ(Fe3+/Fe2+) = 0.77V)。

步骤 1:确定半反应与 n:Fe3++ e- = Fe2+,n = 1;

步骤 2:代入通用表达式(R = 8.314J/(mol·K),F = 96485C/mol,T = 373K):

E = EΘ + RT /(nF) ·ln[Fe3+] / [Fe2+]

= 0.77V + 8.314 × 373 /(1 × 96485) ·ln0.1 / 0.01

= 0.77V + 0.032V × 2.303(ln10 = 2.303)

= 0.77V + 0.074V = 0.844V;

结论:温度升高,该电极的电势略有增大(因反应放热,升温促进氧化态物质生成)。

2. 有气体参与的电极反应(分压的处理)

当电极反应中有气体参与时,需用气体分压(单位:100kPa)代替浓度,代入反应商 Q。

实例:计算 298K 时,氢电极(H2 分压 0.5atm,溶液pH = 3)的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电势 EΘ(H/H2) = 0V)。

步骤 1:确定半反应:2H + 2e- = H2,n = 2;

步骤 2:计算 [H] 与分压:pH = 3,故 [H] = 10-3mol/L;H2 分压 p(H2) = 0.5atm = 0.5 × 100kPa(标准分压为 100kPa,故代入 Q 时为 0.5);

步骤 3:代入简化式:

E = EΘ + 0.0592V / 2·lg[H]2 / p(H2)

= 0 + 0.0592V / 2·lg(10-3)2 / 0.5

= 0.0296V × lg(2 × 10-6)

= 0.0296V × (-5.70) = -0.169V。

3. 酸碱缓冲溶液中的电极电势(pH 的影响)

对于含H 或 OH 的电极反应(如 MnO2/Mn2+、Cr2O72/Cr3+),溶液 pH 会显著影响电极电势,可结合缓冲溶液的 pH 计算 [H],再代入能斯特方程。

实例:计算 298K 时,Cr2O72/Cr3+电极(Cr2O72 浓度 0.1 mol/L,Cr3+浓度 0.01mol/L,溶液 pH = 1)的电极电势(已知 EΘ(Cr2O72/Cr3+) = 1.33V)。

步骤 1:确定半反应与 n:Cr2O72 + 14H + 6e- = 2Cr3++ 7H2O,n = 6;

步骤 2:计算 [H+]:pH = 1,故 [H] = 0.1mol/L;

步骤 3:代入简化式(Q =[Cr3+]2 /([Cr2O72] · [H]14):

E = 1.33V + 0.0592V / 6·lg[Cr2O72] · [H]14/[Cr3+]2

= 1.33V + 0.0592V / 6·lg0.1 · 0.114 / 0.012

= 1.33V + 0.0592V / 6·lg10-11

= 1.33V - 0.109V = 1.221V。

六、能斯特方程的常见易错点与规避方法

在应用能斯特方程时,因对 “半反应方向”“反应商书写”“单位统一” 等细节把握不当,易出现计算错误,需重点规避以下问题:

1. 半反应方向混淆(氧化 / 还原的误判)

易错表现:将负极的氧化反应直接代入能斯特方程(未转化为还原反应),导致电子符号错误(如将 Zn - 2e- = Zn2+ 直接写为 E = EΘ + 0.0592 V / 2·lg1 / [Zn2+],与还原反应的表达式混淆);

规避方法:无论电极实际发生氧化还是还原反应,均先写出 “还原半反应”(氧化态 + ne- → 还原态),再基于还原反应书写能斯特方程,确保电子方向与表达式匹配。

2. 反应商 Q 中遗漏关键离子(如 H、OH)

易错表现:忽略半反应中的H 或 OH,未将其纳入 Q(如书写MnO2/Mn2+电极的能斯特方程时,遗漏 [H]4 项);

规避方法:书写半反应时,完整列出所有参与反应的粒子(包括H、OH、H2O),再根据 “固体 / 纯液体不列入 Q,离子 / 气体列入 Q” 的规则,逐一确认 Q 的组成。

3. 单位不统一(分压与浓度的混用)

易错表现:计算有气体参与的电极电势时,气体分压未换算为 “以 100kPa 为基准的相对分压”(如直接代入 atm 或 Pa 单位的分压,未除以标准分压 100kPa);

规避方法:气体分压需用 “相对分压”(p/pΘ,pΘ = 100kPa)代入 Q,若分压单位为 atm(1atm = 101.325kPa),可近似按 1atm = 1 pΘ 计算,确保单位统一。

4. 温度与系数不匹配(误用简化式)

易错表现:非 298K 时仍使用 0.0592V 系数(如 373K 时,错误代入 0.0592V 计算,导致结果偏差);

规避方法:先确认温度是否为 298K,若为非标准温度,必须使用通用表达式(E = EΘ + RT /(nF) ·ln [氧化态] / [还原态]),或先计算该温度下的系数(2.303RT /(nF)),再代入计算。

5. 规避易错点:重点关注半反应方向、反应商组成、单位统一,通过实例练习强化细节把控。

七、总结:能斯特方程的核心价值与学习要点

能斯特方程作为电化学的核心公式,其价值在于 “将热力学理论与电化学实践结合”,实现了 “非标准态电极电势的定量计算”,为原电池的设计、性能评估及反应方向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学习时需把握以下核心要点:

理解本质:能斯特方程是 Gibbs 自由能变与电极电势的桥梁,本质是 “浓度 / 温度对反应推动力(电势)的影响”;

掌握形式:区分 “通用表达式”(任意温度)与 “常温简化式”(298K),明确各符号的含义与单位;

精准书写:基于 “还原半反应” 书写方程,正确构建反应商 Q,不遗漏关键粒子(如 H、气体);

灵活应用:根据场景调整计算方式(非标准温度、气体、酸碱缓冲溶液等),结合实际需求选择通用式或简化式;

八、能斯特方程的工业应用案例:从理论到实际生产

能斯特方程不仅是实验室中的计算工具,更在金属腐蚀防护、电池性能优化、电解工艺控制等工业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以下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解析其实际应用价值。

1. 金属腐蚀防护:判断金属的腐蚀倾向

金属腐蚀的本质是金属作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如 Fe - 2e- = Fe2+),通过能斯特方程计算金属与腐蚀环境(如酸性土壤、海水)的电极电势,可判断腐蚀倾向的大小,为防护措施(如镀层、牺牲阳极)的选择提供依据。

案例:判断 298K 时,铁在 pH=4 的酸性土壤中(Fe2+ 浓度 10-5mol/L)的腐蚀倾向(已知 EΘ(Fe2+/Fe) = -0.44V,腐蚀环境中H 还原为 H2 的电极电势可通过氢电极计算)。

步骤 1:确定腐蚀体系的正、负极反应

负极(Fe 腐蚀):Fe - 2e- = Fe2+(还原半反应:Fe2++ 2e- = Fe,E);

正极(H+ 还原):2H + 2e- = H2(p(H2) = 100kPa,E)。

步骤 2:用能斯特方程计算 E 和 E 

计算 E(Fe2+ 浓度 10-5mol/L,n=2):

E = EΘ(Fe2+/Fe) +0.0592V / 2·lg[Fe2+]

= -0.44V +0.0592V / 2·lg10-5

= -0.44V - 0.148V = -0.588V。

计算 E(pH=4,[H] = 10-4mol/L,n=2):

E正 = EΘ(H/H2) +0.0592V / 2·lg[H]2 / (p(H2)/pΘ)

= 0 + 0.0592V / 2·lg(10-4)2

= 0.0296V × (-8) = -0.2368V。

步骤 3:判断腐蚀倾向

腐蚀电池电动势 E = E - E = -0.2368V - (-0.588V) = 0.3512V > 0,说明 Fe 在该酸性土壤中腐蚀倾向显著,需采取防护措施(如在铁表面镀锌,Zn 的 EΘ(Zn2+/Zn) = -0.76V < E,优先发生氧化,保护 Fe)。

2. 锂离子电池设计:优化正极材料的电压平台

锂离子电池的电压平台(正极与负极的电势差)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通过能斯特方程分析正极材料(如 NCM、LFP)在不同 Li+ 脱嵌程度(即不同充电状态)下的电极电势,可优化材料组成(如调整 NCM 中 Ni、Co、Mn 的比例),获得更稳定的电压平台。

案例:分析 298K 时,磷酸铁锂(LFP)正极在不同 Li+ 脱嵌程度下的电势(LFP 的还原半反应为 FePO4 + Li + e- = LiFePO4,EΘ= 3.4V,假设充电时 Li 浓度从 1mol/L 降至 0.01mol/L)。

步骤 1:确定半反应与反应商

还原半反应:FePO4 + Li + e- = LiFePO4(FePO4 和 LiFePO4 为固体,Q = 1/[Li],N=1)。

步骤 2:用能斯特方程计算不同 Li 浓度下的电势

充电初期(Li 浓度 1mol/L):

E = 3.4V + 0.0592V × lg(1) = 3.4V。

充电中期(Li 浓度 0.1mol/L):

E = 3.4V + 0.0592V × lg(0.1) = 3.4V - 0.0592V = 3.34V。

充电末期(Li 浓度 0.01mol/L):

E = 3.4V + 0.0592V × lg(0.01) = 3.4V - 0.1184V = 3.28V。

结论:LFP 正极在充电过程中,电势仅下降约 0.12V,电压平台稳定性极佳(远优于部分三元材料),因此 LFP 电池适用于对电压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如储能电站、电动汽车),这一结论与工业实际应用一致。

九、综合例题:能斯特方程与原电池原理的结合应用

为强化能斯特方程与原电池知识的关联,以下通过一道综合例题,涵盖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判断、反应限度分析,帮助巩固核心知识点。

例题:298K 时,有如下原电池:Pt|Fe2+(0.1mol/L),Fe3+(0.01mol/L)||MnO4(0.001mol/L),Mn2+(0.1mol/L),H(pH=1)|Pt

已知标准电极电势:EΘ(Fe3+/Fe2+) = 0.77V,EΘ(MnO4/Mn2+) = 1.51V。

请回答:(1)写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及总反应;(2)计算电池的实际电动势 E池;(3)计算总反应的平衡常数 K,判断反应限度。

(1)书写正、负极反应及总反应

判断正、负极:标准态下,EΘ(MnO4/Mn2+) = 1.51V > EΘ(Fe3+/Fe2+) = 0.77V,故 MnO4/Mn2+ 为正极(还原反应),Fe3+/Fe2+为负极(氧化反应)。

正极反应(还原反应):MnO4 + 8H + 5e- = Mn2++ 4H2O(n=5);

负极反应(氧化反应):Fe2+- e- = Fe3+(对应还原反应:Fe3++ e- = Fe2+,n=1);

总反应(电子守恒,正极 ×1 + 负极 ×5):

MnO4 + 5Fe2++ 8H = Mn2++ 5Fe3++ 4H2O。

(2)计算电池的实际电动势 E

计算正极电势  :

E = EΘ(MnO4/Mn2+) +0.0592V / 5·lg[MnO4] · [H]8 / [Mn2+]

已知 [MnO4] = 0.001mol/L,[Mn2+] = 0.1mol/L,pH=1([H] = 0.1mol/L),代入得:

E = 1.51V + 0.0592V / 5·lg0.001 × 0.18 / 0.1

= 1.51V + 0.01184V × lg10-10

= 1.51V - 0.11184V = 1.3916V。

计算负极电势  :

E = EΘ(Fe3+/Fe2+) + 0.0592V / 1·lg[Fe3+] / [Fe2+]

已知 [Fe3+] = 0.01mol/L,[Fe2+] = 0.1mol/L,代入得:

E = 0.77V + 0.0592V× lg0.01/0.1

= 0.77V - 0.0592V = 0.7108V。

计算  :

E = E - E = 1.3916V - 0.7108V = 0.6808V 。

(3)计算平衡常数 K,判断反应限度

计算标准态电池电动势  :

EΘ = EΘ - EΘ = 1.51V - 0.77V = 0.74V。

计算  (总反应转移电子数  ):

lg K = nEΘ / 0.0592V = 5 × 0.74V / 0.0592V = 62.84。

计算  :

K = 1062.84= 6.9 × 1062。

判断反应限度:K 极大(远大于 105),说明总反应进行得非常彻底,MnO4 可完全氧化 Fe2+

十、总结:能斯特方程的知识体系与学习建议

能斯特方程的学习需构建 “理论基础→公式应用→实际场景→综合拓展” 的完整知识链,核心要点可归纳为:

理论根基:以热力学 Gibbs 自由能变为基础,连接电化学电极电势,理解 “浓度 / 温度影响电势” 的本质;

公式应用:熟练掌握常温简化式(298K)的计算,明确反应商 Q 的书写规则,规避半反应方向、单位统一等易错点;

场景适配:针对非标准温度、气体参与、酸碱缓冲溶液等特殊场景,调整公式形式,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计算;

工业关联:通过金属腐蚀、电池设计等案例,理解能斯特方程的实用价值,建立 “理论指导实践” 的思维。

建议通过 “分步骤练习→错题复盘→综合应用” 的学习路径,先掌握单一场景的计算(如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再逐步挑战复杂体系(如多离子共存、工业案例),最终实现对能斯特方程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为后续电化学相关知识(如电解池、电化学腐蚀)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用手机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浏览、收藏、分享;若对您学习有帮助,请点击打赏图标,扫描二维码,赞助本站。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相关文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列表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二维码图片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化学自习室APP下载二维码
化学自习室APP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
推荐内容
公益广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