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


学习小专题

数据词典

元素手册

元素周期表

假期高中化学辅导课程: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高中化学在线课堂实录,涵盖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等课程模块,由名师分课时讲解,与课堂教学同步,可作为化学学习的先修课或复习巩固课。

学习方式:先预习课本,再观看课程视频,再结合学习同步资料如《步步高》中导学案或学习笔记巩固知识点,最后再结合课时作业进一步提高。

学习说明:点击图片即可直达。

卤素的一些物理性质的解释

来源:未知作者:郑益强 点击:所属专题: 卤族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1)颜色 为什么氟、氯、溴、碘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颜色越来越深?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通常的太阳光与氟、氯、溴、碘的分子作用后,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白色太阳光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平常观察到的物质

网站温馨提示,请您保护好眼睛!双击图片可放大!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默认色) 灰 银河白 字体:

(1)颜色

为什么氟、氯、溴、碘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颜色越来越深?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通常的太阳光与氟、氯、溴、碘的分子作用后,不同单质的分子吸收带不同(即吸收谱线的区域不同)。白色太阳光被吸收了一部分以后,剩下未被吸收的部分,就是我们平常观察到的物质的颜色。吸收光波长的长短与分子内电子结合的松紧有关。例如,氟吸收波长短的光(即频率大的,也就是能量较大的光),表示氟分子内电子结合的紧,分子内的电子不易激发。实际测出氟分子吸收带在紫外区,在可见光范围内只吸收掉紫色光的一部分,因此透过的光(即我们观察到的光)颜色很浅,只呈淡黄色。氯分子的吸收带在蓝色部分,即向较长的波长方面移动,因此吸收后透射过来的光颜色加深,呈现黄绿色。而溴分子的吸收带波长长,因此反映出来的颜色深,呈深棕红色。到了碘,吸收带移到可见光谱的中间部分,透射的光只是可见光谱两侧的补色,如红色和紫色,即碘蒸气的颜色。

(2)熔点、沸点与聚集状态

一般说来,气体分子能够聚集为液体和固体,是范德瓦耳斯力作用的结果。分子间范德瓦耳斯力越大,越不易汽化,所以沸点越高,汽化热越大。固体熔解为液体时也要部分地克服范德瓦耳斯力,所以分子间范德瓦耳斯力较大者,熔点也较高,熔解热较大。

从实验得知,卤族元素的熔点和沸点随着它们的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升高。原因可以根据上述范德瓦耳斯力的不同来解释。从课本中给出的原子半径示意图可以看出,卤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电荷数和原子半径都增大,核外电子数都增加,整个分子的电子数目也增加。电子云越容易在外力(主要是其他原子的核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作用下变形,分子间的力──范德瓦耳斯力就越大。根据前面阐述的原理,熔点和沸点随之升高。

这一点也可从熔解热和汽化热的数据中看出来:

                     F2         Cl2          Br2         I2

熔解热/kJ·mol-1     6.86      18.5       31.0       43.6

汽化热/kJ·mol-1     —        25.3       41.9       58.8

因此,卤族元素的聚集状态就出现了在常温下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如固体碘,I2分子在晶格结点上,分子之间的范德瓦耳斯力较大,常温下仍处于固态,而溴原子半径较碘为小,分子间力在常温下已不足以保持晶体状态,但仍可以有足够的作用力维持在液态,如果温度降低到-7.3 ℃,溴晶体就会出现,并且晶型和碘相似。随着氯、氟原子半径的减小,常温下它们都是气体,但氯的沸点较氟高,在加压下(如0 ℃时,只需370 kPa)很容易变为液体,称为液氯。

3.碘的升华现象

碘是容易升华的,但在碘的升华实验中有时又看到有少量液态碘的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碘的蒸气压相对来说比较大,在加热时,它就直接变为蒸气,即升华。

表4-1 碘在不同温度时的蒸气压

蒸气压/kPa

0.133

1.33

5.22

13.3

52.2

101

温度/℃

38.7

73.2

97.5

116.5

159.8

183.0

从表4-1可看出,碘的蒸气压是随着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的。碘的熔点是112.7 ℃,碘的三相点是114.15 ℃,这时蒸气压为11.9 kPa(图4-4)。在三相点O,固态、液态、气态的碘共存。显然,三相点的蒸气压越高,固态物质的升华越容易。通常在敞口容器中加热碘的固体,由于碘的蒸气不断逸出,达不到11.9 kPa的气压,固态的碘不经熔化而直接升华。如要得到液态碘,就要创造蒸气压超过11.9 kPa的条件。把足量的碘放在细口蒸馏瓶中加热,就可以得到液态碘。我们在一般碘升华的实验中,如果加热比较快,碘的蒸气比较浓,又没有及时冷凝,温度、蒸气压在图中ONC的区域内,就会有液态碘出现。

4.氟与人体健康

在人体必需元素中,人体对氟含量最为敏感,从满足人体对氟的需要到由于氟过多而导致中毒的量之间相差不多,因此氟对人体的安全范围比其他微量元素窄得多。所以,要更加注意自然界、饮水及食物中氟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排放的氟对环境污染和人类带来的危害(见表4-2)。

表 4-2  含氟量与人体健康

含氟量(环境) 作用及毒性表现
1×10-4%(水)
2×10-4%(空气)
2×10-4%(水)

5×10-4%(水)
8×10-4%(水)
20×10-4%~80×10-4%(水,空气)
1×10-2%(饮水)
1.25×10-2%
2.5 g~5 g
预防龋齿
对植物有害
斑釉齿
可引起骨硬化症
10%的人出现骨硬化症
氟中毒
生长发育延迟
肾脏病变或异常
死亡

人体对氟的生理需要量为0.5 mg/d~1 mg/d,一般情况下,每日摄取的氟大部分来自饮用水。进入人体的氟并不能完全被吸收,不同状态的氟在人体内的吸收率也不一样,饮用水中的氟有90%(质量分数)被吸收。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氟的摄入量多少也表现在牙齿上。当人体缺氟时,会患龋齿,氟多了又会患斑釉齿,如果再多还会患氟骨症等一系列病(见表4-2)。

龋齿就是俗称为虫牙的牙病,在儿童中常见。龋齿发生的原因并不是如通常所说是“糖吃多了,生了虫子,把牙蛀上了窟窿”,而是由于缺氟。在缺氟的情况下,牙齿的主要成分羟磷灰石〔Ca5(OH)(PO4)3〕容易受酸类腐蚀;当体内有充足的氟时,就与羟磷灰石作用,取代其中的羟基生成氟磷灰石〔CaF2·Ca3(PO4)2〕,这是构成牙釉质的基本成分,氟磷灰石光滑坚硬,耐酸耐磨。另外氟还能抑制牙齿上残留食物的酸化,因此具有防龋作用。

斑釉齿表现为牙釉面有缺乏光泽的白垩状斑块或黄褐色、黑色斑点,有的牙齿形状还发生变化,如出现条状或点状凹陷。斑釉齿可能是由于氟过多妨碍了牙齿钙化酶活性,使牙齿钙化不能正常进行,色素在牙釉质表面沉着,使牙齿变色并发育不全。

市场上出售的氟化牙膏含有氟化钠或氟化锶等,有防龋作用,适用于缺氟地区,是否需要选用这种牙膏最好听取卫生部门或牙医的建议。

5.氢卤酸的酸性

在氢卤酸中,氢氯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都是强酸,只有氢氟酸是弱酸。这是因为氟原子半径很小、电负性很大,在HF分子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氟原子一方,HF分子具有很强的极性。在水溶液中,HF分子由于形成氢键而不同程度地缔合着,这种缔合作用降低了氢氟酸的电离度,所以它是一种弱酸。而其他三种氢卤酸,按HCl、HBr、HI的顺序,随着卤离子半径的增大,受水分子极化作用而电离的程度增大,酸性增强,因此氢碘酸是氢卤酸中最强的酸。

但是,氢氟酸的浓溶液则是一种强酸。这是因为一部分F-通过氢键与HF形成缔合分子,如HF2-、H2F3-、H3F4- 等,特别是HF2-比较稳定:

F-+HF=HF2-    K=5.1

由于HF2-的形成,消耗了溶液中的F-,从而使HF的电离度增大。

6.碘化银与人工降雨

大家知道,有雨必先有云,但是有云不一定有雨。自然界过冷云降雨(或雪)是由于云中除小水滴外,还有足够的冰晶──饱和水汽或过冷却水滴在冰核(不溶于水的尘粒)作用下凝华或冻结而形成的冰相胚胎。过冷云中水滴的水分子会不断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冰晶不断长大以致下落为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 ℃,它们就会融化成雨。如果自然界这种云雾中缺少足够的冰晶,因云中水滴十分细小,能够长期稳定地在空气中悬浮而降不下来,于是就只有云而无雨。这时候如果向这种云雾中播散碘化银微粒,则能产生很多冰晶,云中水滴上的水分经蒸发、凝华迅速转化到这些人工冰晶上,使冰晶很快长大产生降雪,如果地面气温较高,雪降落过程中边融化边碰撞合并为水滴,最终成为降雨。这就是人工降雨。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用手机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浏览、收藏、分享;若对您学习有帮助,请点击打赏图标,扫描二维码,赞助本站。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相关文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二维码图片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化学自习室APP下载二维码
化学自习室APP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
推荐内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