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小专题 |
1mol 氨中氢键数量分析 一、氢键形成机制 NH分子结构 H原子作为氢键供体(需与高电负性原子如N、O、F结合);孤对电子作为氢键受体(存在于另一分子中)。 每个NH分子含3个N-H键和一个孤对电子位于N原子上。 二、不同状态下氢键数量 1、固态氨(晶体) 理想情况:每个NH分子...
二氧化氮(NO)中氮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sp杂化,具体分析如下: 1.计算 n (的价层电子对数) =2+1/2(5-2×2)=2.5 注意:这里的0.5对即单电子,根据VSePr理论,单电子视为一个“等效电子对”,因此氮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总数为 3对(2个σ键电子对 + 1个单电子等效对)。 2. 杂...
一、概念辨析 1. 区别与联系 注:配位数和配位键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2. 典型实例分析 ( 1 )单齿配体(配位数 = 配体数) 例如: [Co(NH ) ] 中,配体数 =6 ,有 6 个 NH 分子(每个 NH 是单齿配体)。 配位数 =6 ,每个 NH 提供 1 个 N 原子与 Co 结合。 所...
...
五水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中存在多种化学键,主要包括: 离子键 存在位置: 铜离子 (Cu2+)和硫酸根离子(SO42)之间。 形成原因: Cu2+带正电荷, SO42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由于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 配位键 存在位置:铜离子( Cu2+)与四个水分子之间。 形成原因...
【导读】 以下是快速判定氢键强弱的基本原则,实际案例中经常会进一步考虑综合因素的影响,而非简单单一因素。 ①看供体原子 : FONCl (电负性优先,原子半径次之) ②看受体原子 : 受体电负性越高,氢键越强(如 ONCl ) ③看键长和角度 : 键长越短、越接近线性,氢...
根据价电子互斥理论, ClO 2 中氯原子周围的价电子对数计算为 3.5,理论上应倾向于 sp 3 杂化。然而,实际情况是氯原子采用 sp 2 杂化,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理解: 大π键的形成:在 ClO 2 分子中,氯原子与两个氧原子之间可以形成三中心五电子的大π键。这种大π键的形成...
【导读】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的来源是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①一般情况下,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都存在; ②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则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 ③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则只存在色散力。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
常见形成π键的轨道如下: p-p π键:最常见,如乙烯、氧气 d-p π键:常见于过渡金属配合物,如四羰基合镍 d-d π键:常见于某些金属化合物,如八氯化二铼 f-d π键:较少见,某些锕系元素的配合物中理论上存在 离域π键(大π键):常见于多原子分子,如苯、吡啶、二氧化硫 1. p-...
PH3与PF3两者中心原子杂化方式及孤对电子数都相同,F原子的电负性比H的电负性更大,P-F成键电对靠近氟原子P,理论上应是PH3键角大于PF3,但事实上确完全相反, 查阅资料,发现PH3键角小于PF3,PF3分子中由于F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占有P原子的3d空轨道, 形成p-dπ配键,增...
1mol 氨中氢键数量分析 一、氢键形成机制 NH分子结构 H原子作为氢键供体(需与高电负性...
二氧化氮(NO)中氮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sp杂化,具体分析如下: 1.计算 n (的价层电子对数...
...
【导读】 以下是快速判定氢键强弱的基本原则,实际案例中经常会进一步考虑综合因素的...
根据价电子互斥理论, ClO 2 中氯原子周围的价电子对数计算为 3.5,理论上应倾向于 sp...
【导读】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的来源是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①一般情况下,极...
PH3与PF3两者中心原子杂化方式及孤对电子数都相同,F原子的电负性比H的电负性更大,P-...
硫氰根离子(SCN)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时,硫原子和氮原子都有可能给出电子对。 当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