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小专题 |
1、 某些金属:Al、Zn 2Al+3H 2 SO 4 =Al 2 (SO4) 3 +3H 2 ↑ 2Al+2NaOH+2H 2 O=2NaAlO 2 +3H 2 ↑ (与强碱溶液) Zn+2HCl=ZnCl 2 +H 2 ↑ Zn+2NaOH=Na 2 ZnO 2 +H 2 ↑ (与强碱溶液) 2、 某些非金属:Si、S Si+3HCl(干燥)=SiHCl 3 +H 2 ↑ Si+2NaOH+H 2 O=Na 2 SiO 3...
1.颜色的规律 (1)常见物质颜色 ①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 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 2 O,Fe 2 O 3 ,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 3 固体、Fe(OH) 3 水溶胶体等。...
元素化合物复习方法和策略 一、抓纲靠本,有的放矢 二、基本理论,指导复习 三、扎实基础,构建网络 四、专题复习,强化基础 五、综合复习,提高能力 六、强化记忆,提高速率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 (1)知识点多涉及面广 (2)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试题的载体 (3)元素化...
1、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气态氧化物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和水的元素可能是硫和氮 2、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生成盐的元素一定是氮 3、两种溶液混合生成沉淀和气体,这两种溶液的溶质可能是 ①Ba(OH) 2 与(NH 4 ) 2 SO 4 或(NH 4 ) 2 CO 3...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物质的名称与其俗称、性质、分类、用途等不相吻合,归纳如 下。 1、干冰是固态CO 2 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 2 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因其断面...
1、干冰是固态CO 2 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 2 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因其断面银白,硬度与铅相仿所致。 3、“黑金”是铅的误称,因其断面灰黑且具金属光泽所致,并...
俗名顾名思义就是物质通俗的名称,不是正式的名称。物质的俗名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现以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为例谈谈俗名的来历。 一、外文音译 1. 海波:硫代硫酸钠的俗称,是 hypo 的音译。 2. 苛性钠:氢氧化钠在英文中的名称是 caustic soda , soad 在英文中有一...
1.纯碱不是碱(NaOH)而是盐(Na 2 CO 3 ) 2.干冰不是冰(H 2 O)而是二氧化碳(CO 2 ) 3.银粉不含银而是铝粉或硝酸银粉 4.石炭酸不是酸而是酚(苯酚) 5.金粉不是黄金磨成的粉而是锌铜合金的粉末 6.铅笔芯的成分不是铅而是石墨和黏土 7.甘油不是油(油脂)而...
1. 卤素单质X 2 都能与水反应,通式为X 2 +H 2 O=====HX+HXO,但为什么F 2 与水反应不遵循此通式? 解释 上述通式可看作卤素单质的水。简单的说,因为氟不可能呈正氧化态,所以氟的水解反应是不存在的,从常见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来看,E (F2/F 为2.8V,而E为1.23V,两...
1.元素的原子只能结合成一种单质物质。 不一定,如同素异形体,O 2 、O 3 等。 2.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不一定,如:2O 3 =2O 2 则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3.非金属元素氢化物与其对应的氧化物不发生反应。 不一定,如2H 2 S+SO 2 =3S +2H 2 O 4.两种...
【导读】“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常见规律,其本质是强酸电离出的H更易与弱酸根...
在高中化学中,很多同学从初中就学习了复分解反应, 都知道复分解反应中“强酸制弱酸...
1.水银:汞Hg 2.过氧一硫酸:过氧硫酸过硫酸 H 2 SO 5 3.白金:主要成分铂 Pt 4.苯:C...
...
元素种类 对应物质的常考易错点 N 性质:(1)浓HNO 3 和Cu(足量)在反应时,随反应进行...
例题1:浓硫酸与金属反应的条件 题目:常温下,浓硫酸能否与金属铁发生反应? 错误答...
鲍林在研究含氧酸时,将其化学式一般写作 HRO,其中 R 代表中心原子,羟基(–OH)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