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小专题 |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启迪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教给学生认识自我、改善环境、创造条件、提升自我、立足社会、造福人类的能力。
一`竞争意识——电解时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当对电解质溶液通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相同条件下,阳离子得电子由快到慢的顺序依次为:Ag+>Cu2+>H+>Fe2+>Zn2+,
阴离子失电子由快到慢的顺序依次为: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Ag+、Cu2+都能从高价降到低价都能得电子,为什么Ag+比Cu2+得电子快呢?因为Ag+得电子能力比Cu2+强,故其抢先一步,Cu2+只能屈居其后了。
离子的放电顺序与竞争何等相似。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而且日趋激烈,高考、就业、国力,事事处处都能感受到竞争的硝烟。离子的放电顺序告诉我们:竞争的关键并非比有无能力,而是比能力的强弱。谁的能力强谁就捷足先登,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同学们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多学习知识,多吸收信息,多掌握方法,多探究创新,苦练内功,完善自我,才能提高能力,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当今社会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二`我有,我能——弱电解质的电离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有人居先,有人落后。前者春风得意,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成功激励着他们取得新的成功。后者沮丧,失落,倍受打击,也许从此丧失信心一蹶不振。这样的案例在学生中并不少见。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低谷,树立信心,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很能说明问题。
以弱电解质醋酸(HAC)为例。HAC在水分子作用下只能电离出少量H,而强电解质HCl却可电离出所有的H.是HAC分子内能电离的H比HCl少吗?不是,相同物质的量的HCl和HAC含有同样多的可电离的H+,只不过HCl中的H一下子全部电离出来,而HAC把大量的H+潜藏在分子内只电离出少量H+,HAC具有很大的潜能。如何发挥其潜能呢?一个宽松的环境(再加点水),多给以鼓励(加热),排除干扰(加Pb与Ac反应),多动脑思考(加OH反应掉原来的H+),促使HAC电离向正方向进行,电离出更多的H。学生从中悟出道理,认识到自身潜能,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看到美好的未来在向其招手,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并非怀才不遇——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稀硫酸与铜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浓硫酸中的S元素从+6价降至+4价,体现强氧化性。从化合价分析,无论浓稀硫酸,其中的S都显+6价,都有降至+4价的能力,为何浓硫酸实现了这个过程而稀硫酸却不能?原因何在?一个字:水。由于水少,浓硫酸主要以硫酸分子(H4SO4)形式存在;由于水多,稀硫酸全部电离为H+和SO2-4离子,水的量使硫酸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有硫酸分子才能体现强氧化性,SO2-4已丧失了这个功能,尽管它们都遇到了铜。
是怀才不遇吗?不妨自问:才里渗进了多少水分?是否因为水分太多稀释了才,导致当机遇降临时无力捕捉,眼睁睁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呢?看来获得的能力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很有可能被时间、杂事冲淡。所以,获得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环境,洁身自好,不懈怠,浓缩精华。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发挥才干。否则,就只能象稀硫酸那样稀松平常,怀才有遇而不发,空悲切。
四、扼住命运的咽喉——平衡状态及移动
许多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同样的条件下,既可向正方向进行,也可向逆方向进行;条件不变时,可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此时体系中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当条件改变时(温度、浓度、压强),平衡被打破,向正向或逆向移动,建立新的平衡。例如N2+3H2==2NH3 其正向放热且压强减小,要使其正移,降温、加压、增加反应物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是有利的。
人生也是一个可逆过程,既可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向差的方向发展。俗语说:“可以楼上楼,也可楼下搬砖头”。若要发展的好,首先要分析自身条件,弄清所处环境,明确发展方向,然后分析影响因素,抓住有利条件,使人生这个平衡不断正移,登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终于“上了楼”。假如无自知之明,混混噩噩,不求上进,则一事无成,甚至节节败退,到“楼下搬砖头”。平衡移动 的知识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五、创新并不神秘——容量瓶的推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创新很神秘,是大人的事,中学生很难做到。如何让学生感受创新、认识创新、喜欢创新、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呢?
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要用到新的仪器——容量瓶。传统的方法是直接把容量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外形结构及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换一种思路:
目标: 配置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教师提问:如何在溶解过程中使溶液的体积一定?用什么仪器?如何操作?
↓
学生结合初中知识思考问答:烧杯和玻璃棒。向烧杯中的溶质加水搅拌直至所需体积。
↓
教师提醒:烧 杯量体积是否精确?
↓
学生恍然大悟:把烧杯改成量筒。
↓
教师提醒:量筒可用于溶解吗?
↓
学生恍然后陷入困惑:既要能溶解又要量体积?没有这种仪器呀?
↓
教师:你能造一个吗?
↓
学生(情绪高昂,思考积极,讨论热烈):
↓
师生共同修正: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出一个新的仪器——容量瓶。其实,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1 、创新就在身边,可触摸 ,不神秘,从而产生创新意识。2、原有知识经过重新组合能得到新知识,旧仪器经过重新组合可产生新用途,从而产生创新欲望。3、享受成功的喜悦,思维的快乐,产生创新的激情和动力。
以上是笔者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教书育人责任重大,需要转变观念,潜心挖掘教材,让课堂知识与做人道理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然科学融入社会科学中,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伴随这些变化发...
哲学是干什么的?据说一百个哲学家有一百种回答。中学阶段对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我的...
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据材料用来说明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许多化学理论、原理、规...
前言:高中的几年是学生生涯中很重要的阶段,但也正因它有三年时间,我们有些同学觉得...
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来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听课好不容易听懂了,一做题发现自己都不...
一、化学学科的特点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对物质的结构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