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习小专题 |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题型二: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1、利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的生成
例2(2009山东28题)(3)在25℃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__________沉淀(填化学式),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已知25℃时KSP[Mg(OH)2] = 1.8×10-11,KSP[Cu(OH)2] = 2.2×10-20。
解析:在同一溶液中,KSP越小的沉淀越易先生成,由于Mg(OH)2的Ksp比Cu(OH)2的Ksp大可知,在Mg2+、Cu2+同浓度条件下,向溶液滴加氨水,更易先形成Cu(OH)2沉淀;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2+ + 2NH3·H2O = Cu(OH)2↓ + 2NH4+。
2、利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的溶解
例3在含有Mg(OH)2沉淀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NH4Cl后,则Mg(OH)2沉淀( )
解析:在Mg(OH)2饱和溶液中存在:Mg(OH)2(s)Mg2+ + 2OH-,当加入NH4Cl后,由于发生NH4+ + OH-
NH3.H2O,故可使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3、利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的转化
例4,已知:25℃时,Ksp[Mg(OH)2]=5.61×10-12,
Ksp[MgF2]=7.42×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时,饱和Mg(OH)2溶液与饱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的c(Mg2+)大
B、25℃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
C、25℃时,Mg(OH)2固体在 0.01 mol·L-1氨水中的Ksp比在20 mL 0.01 mol·L-1NH4Cl溶液中的Ksp小
D、25℃时,在Mg(OH)2悬浊液中加入NaF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F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判断溶液中沉淀的转化问题,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容易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由于Mg(OH)2的溶度积比MgF2的溶度积更小,所以沉淀会向着更难溶的方向进行,即不可以生成MgF2沉淀,故本题答案选D。
例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1 mol/LC6H5ONa溶液中:c(Na+)>c(C6H5O-)>c(H+)>c(OH-)
B.Na2CO3溶液加水稀释后,恢复至原温度,pH和Kw均减小
C.pH=5的CH3COOH溶液和ph=5的NH4Cl溶液中,c(H+)不相等
D.在Na2S溶液中加入AgCl固体,溶液中c(S2-)下降
解析:由于Ag2S比AgCl更难溶于水,根据沉淀转化原理:一般说来,在相对溶解度大的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某些电解质,可以生成更难溶的电解质,因此在Na2S溶液中加入AgCl固体,AgCl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Ag2S,从而使c(S2-)减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利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题型三:溶度积常数大小的比较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A.向碘水中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可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
B.向SO2 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aSO4 难溶于盐酸
C.向0.1 mol·L-1 FeSO4 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 溶液,KMnO4 溶液褪色,说明Fe2+具有氧化性
D.向2.0 mL浓度均为0.1 mol·L-1 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 mol·L-1 AgNO3 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AgCl 的Ksp比AgI 的Ksp大
解析:对于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液来说,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比较出Ksp的大小,已知Ksp越小,越易生成沉淀,在本题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生成的沉淀是AgI,即Ksp(AgCl)﹥KspAgI的。故本题答案为AD。
题型四:溶度积常数的有关计算
已知298K时,的容度积常数
= 5.6×
,取适量的滤液B,加入一定量的烧碱达到沉淀溶液平衡,测得pH = 13.00,则此温度下残留在溶液中的
= 5.6×10-10mol·L-1
弱酸也可以制备强酸!!! 比如向 CuSO 4 溶液中加入 H 2 S 溶液生成 CuS 黑色沉淀和 ...
氧化还原滴定法: 1.特点: 氧化还原滴定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广泛,用于测定具有氧化性...
问题1: 在酸溶液中,H + 和OH - 的来源分别是什么?举例说明怎样计算由水电离产生...
电离平衡常数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必考考点,常考查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弱酸的相对强弱...
...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 2 O H + +OH - 1.25 ℃, → c (H + ) H2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