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


学习小专题

数据词典

元素手册

元素周期表

假期高中化学辅导课程: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高中化学在线课堂实录,涵盖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等课程模块,由名师分课时讲解,与课堂教学同步,可作为化学学习的先修课或复习巩固课。

学习方式:先预习课本,再观看课程视频,再结合学习同步资料如《步步高》中导学案或学习笔记巩固知识点,最后再结合课时作业进一步提高。

学习说明:点击图片即可直达。

描述物理性质的常见词语

来源:山西省壶关县第一中学作者:李萍 点击:所属专题: 物理性质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1 .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

网站温馨提示,请您保护好眼睛!双击图片可放大!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默认色) 灰 银河白 字体: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质的体积。

3.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的物质,在不太大的外力作用下其体积和形状改变很小。根据构成固体粒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固体又可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4.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形状随容器改变的物质。液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易改变其体积(压缩性很小),但容易发生流动。

5.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流动,能自发充满任何容器的物质。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气体容易压缩,没有一定形状。

6.颜色: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或者说颜色是大脑对投射在视网膜上不同性质的光线进行辩认的结果。物体只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吸收、反射和透过程度不同造成的。当自然光(白光)照射在物体上时,如果光线全部透过,则物体呈现透明无色;如果只能透过某种色光,则透明体显示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如果光线全部被反射,则物体显白色;不反射光线,则表明物体吸收了各种颜色的光而显黑色;如果物体只吸收白光中某种色光,则物体就会呈现与之互补的那种色光(即反射的色光)的颜色。例如硫酸铜晶体因吸收白光中的黄光而呈现蓝色,高锰酸钾因吸收白光中的绿光而呈现紫色。

7.聚集状态:当大量的微观粒子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相互集聚为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时,叫做物质的聚集状态,简称聚集态,亦称“集态”、“物态”。按通常条件下实物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态也叫做“相”,则固态、液态、气态,也可称为固相、液相、气相。物态的变化常叫做相变。换句话说,相是在某一系统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的物质部分)。近年来还常把“等离子态”(在极高温度下,几乎完全电离的气体,即由离子和电子组成的电中性混合物)称为“物质第四态”)。把存在于地球内部的超高压、高温状态的物质称为物质的第五态。此外还有超导态和超流态等。

8.标准状况: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较大,所以通常规定温度为0℃,压强为1.01×105Pa时为标准状况,以便在比较气体的体积时有统一标准。

9.通常状况:指温度为25℃,压强为1.01×105Pa时的情况。

10.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物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标志着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增加或减少。

11硬度:固体坚硬程度,也就是物质对于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特别是刻画作用的抵抗能力大小。通常采用德国矿物学家莫斯提出的一种表示矿物硬度的标准,来表示其它物质的硬度。标准系列分为十级,硬度最大的为金刚石10,依次变小的为刚玉9、黄玉8、石英7、正长石6、磷灰石5萤石4、方解石3、石膏2,硬度最小的滑石为1。确定这一标准的方法是用棱锥形金刚石钻针刻画所试矿物的表面产生划痕,用测得的划痕的深度来表示硬度。

12.延性:物体受到拉力时,延伸成为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金属的延性较好,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m,石英、玻璃在高温下也可拉成细丝。

13.展性:物体(通常是金属)受锤击或滚压时可展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展性最好的金属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

14.韧性: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

15.脆性:物体受外力冲击时,没有显著变形而突然破碎的性质。如玻璃、生铁等是脆性物质。

16.传热:亦称热传递,指物质系统内热量转移过程,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物质的热传导性能常用热导率又称导热系数(在物体内部垂直于导热方向取两个相距1米,面积为12的平行平面,若两个平面的温度相差1K,则在1秒内从一个平面传导至另一个平面的热量就规定为该物质的热导率,其单位为瓦特·米-1·开-1W·m-1·K-1)这个物理量来表示。

17.导热:亦称热传导,是热量传递的一种基本方式。热传导是由于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的互相撞击,使能量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至温度较低部分的过程,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金属有较好的热传导性,石棉则很差,则可作绝热材料。

18.金属光泽:所谓光泽是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亮光。由于金属原子以紧密堆集状态排列,内部存在自由电子,所以当光投射到它的表面上时,自由电子吸收所有频率的光,然后很快放出各种频率的光,这就使绝大多数金属呈现钢灰色或银白色光泽,另外一些金属显示其它颜色如金显黄色、铜显赤红色,是因为它们较易吸收某些频率的光之故。

19.导体:具有大量能够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因而能很好地传导电流的物体。导体的导电性能常用电导率(其值以电阻的倒数表示。单位是西门子,用S表示。导体的电阻愈小,它的导电率就愈大,就愈是较好的导体)这个物理量来表示。 

20.金属的导电性:金属中有自由电子,在无外加电场作用时,自由电子没有一定的运动方向,因此没有定向电流。当金属导线接在电源正负极时就有了电势差,自由电子就沿着导线从负极流向正极,形成电流。

21.味道: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

22.气味: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

23.溶解:物质(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如果是固体溶解于水或其它液体中也称溶化。

24.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25.溶解度:固体的溶解度是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是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1mL1L)溶剂中(通常是水)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时的气体体积)。例如0℃时N2的溶解度为0.024,就是指0℃,N2的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标准状况下0.024体积N2

26.互溶:通常指两种液体能以任何比例相互溶解的现象。例如,水和酒精可以任何比例混合起来,相互溶解成为一体而不分层。互溶也称无限混溶。

27.相似相似: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28.潮解;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

29.密度:指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固体和液体单位是g/cm3、气体的单位是g/L

30.黏稠性:液体或气体内部阻碍其相对运动的一种特性。

31.质量分数:物质B的质量分数ω(B)是物质B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

32.体积分数:物质B的体积分数是物质B与混合物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之比。

33.氢键:一个与吸引电子能力很强(电负性很强如FON)的原子相结合的氢原子与同一分子或另一分子中吸引电子能力很大的原子(电负性很强如FON)间所产生的吸引作用。氢键的存在可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对物质的粘度、溶解度和硬度等也有影响。如由于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就使得它的沸点反常的高。由于氢键的存在,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34.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分子间作用力,又叫范德华力。一般来说,对于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表现在熔沸点的升高上。

35.结晶;溶质从液态(溶液或熔融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

36.晶体 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空间有规则地排列成的,具有整齐的外形,以多面体出现的固态物质。晶体的特征有3个: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固定熔点;有各向异性(在不同的方向上测定晶体的物理性质如传热、导电、机械强度等往往得到不同的数值)。

37.非晶体即无定形体。构成固态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作无规则的排列,不具有一定几何多面体形状的固体如玻璃、沥青、石蜡等。和晶体不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和各向异性等。

晶体和非晶体之间是可以转化的。许多物质存在的形式,可能是晶体,也可能是非晶体。将水晶熔化后使其冷却,即成非晶体的石英玻璃,在它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

38.离子晶体: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离子晶体。由于阴阳离子存在着较强的静电作用,使离子晶体有较高的熔点、沸点且硬度较大,难于压缩等性质。

39.分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分子晶体。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很弱,因而分子晶体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在固态和熔融态时不导电,硬度小等性质。

40.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的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原子晶体。由于原子间以较强共价键结合,而且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破坏它需要很高的能量,因此原子晶体具有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不导电等性质。

41.金属晶体: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形成的单质叫做金属晶体。由于在金属晶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自由电子运动时能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因而金属具有导热性,当金属受外力作用使金属层发生相对滑动时,不会破坏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金属具有较好的延展性等性质。

42.凝结: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43.升华:物质由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一般来说,三相点(亦称“三态点”。指各种稳定的纯物质处于固、液、气三个相(态)平衡共存时的状态,叫做该物质的“三相点”。该点具有确定的温度和蒸气压)的蒸气压越高,固态物质的升华就越容易。在三相点的蒸气压以下加热固体或在三相点以下的任何温度,当空气中物质的蒸气分压低于平衡蒸气压时,都可以使固体升华。例如I2三相点温度为114.15℃,蒸气压为11.9KPa,当在敞口容器中加热I2的固体时,由于I2的蒸气不断逸出,达不到11.9KPa的气压,固态I2不经熔化就直接升华。再如当气温低于0℃(水的三相点温度0.01℃)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小于其平衡蒸气压时,冰或雪就会因升华而消失。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这就是升华的结果。

44.凝华:气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如水蒸气能直接凝结于物体表面成为霜。

凝华和升华是物质气、液两态相互转化的两个过程,前者放热,后者吸热。

45.挥发;液态物质在常温下变为气体向四周散布的现象。如醚、酒精和汽油都易挥发。

46.汽化: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47.蒸气:由液态物质汽化或固态物质升华而成的气态物质。蒸气是处于临界温度以下的气体,所以可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变为液体或固体。

48.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叫蒸发。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则蒸发越快。在相同条件下,各种液体蒸发的快慢也不同,如酒精蒸发就比水快。在化学实验中,蒸发是指在对溶液加热过程中,一部分溶剂汽化,使溶液浓缩或使溶质析出晶体的过程。蒸发的必需条件是不断地供给热能和不断地排除汽化了的蒸气。

49.沸腾:在一定压强下,当液体温度升高某一特定温度时,液面和液体内部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沸腾时液体内部特别是容器内壁壁处涌现出大量气泡上升并逸出液面,例如水烧开时现象。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提供的热量都用于使物体从液体变为气态,液体的温度不变。 

50.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因为液体沸腾时其内部所形成的气泡中的饱和蒸气压(与同种物质的液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蒸气压强)至少必须等于外界压强,气泡才能长大并上升,所以沸点也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不同液体在相同压强下的沸点不同,同一液体在不同外界压强下沸点也不同,压强增大,沸点升高。例如水在压强为1.01×105Pa时沸点为100℃,在压强为2.02×105Pa时沸点为120℃。

5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时有热量放出。在临界温度(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在此温度时,液体和它的饱和蒸气密度相同,液气分界面消失,是气液两态能平衡共存的一个边缘状态)以上的气体,无论加多大的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而临界温度以下的气体的液化可通过加压或降温或加压与降温并用的方法来实现。临界温度较高的气体如NH3Cl2SO2(临界温度分别为132.5℃、144.0℃和157.8℃)等在室温下经压缩就能液化,而临界温度很低的气体如H2He(临界温度分别为-233.9℃和-268℃)等须具备一定的低温技术和设备,使它们达到各自的临界温度以下,而后再用增大压强的方法使其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物质气、液两态相互转化的两个过程。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52.熔解:物质在加热时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在一定压强下,晶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开始熔解,在熔解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变为液体为止。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而逐渐软化,最后变为液体。熔解也叫熔化或熔融。有些物质受热时变软或变成液体,也称融化,如冰雪融化了。

53.熔点:晶体物质熔解时的温度,也就是该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平衡共存时的温度。各种晶体的熔点不同。对同一晶体,则熔点又与所受压强有关,一般取在压强为1.01×105Pa时物质的熔点为正常熔点。对非晶体来说无熔点可言。

54.凝固: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在一定压强下,晶体物质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而逐渐失去流动性,最后变为固体。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固、液两态相互转化的两个过程,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55.凝固点: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亦即该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平衡共存时的温度。凝固点决定于晶体的种类和所受的压强。在一定压强下,任何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对于非晶体来说,亦无凝固点可言。

56.冰点:水的凝固点,即水与冰可以平衡共存时的温度。冰点与压强大小有关,压强越大,冰点相应降低。

57.轻金属:一般指密度小于4.5g/cm3的金属。

58.重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

59.吸附:在固体或液体表面对气体或溶质的吸着,而形成一层某种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的现象,称作吸附。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如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以类似于“化学键”的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附是化学吸附,如用镍作催化剂时,对氢气的吸附。

60扩散:由于粒子(原子、分子等)的热运动,当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就会彼此进入对方,自发地产生物质迁移现象叫扩散。扩散主要是由于浓度差或温度差所引起的,一般是从浓度较大的区域向浓度较小的区域扩散,直到相内各部分的浓度达到均匀或两相间的浓度达到平衡时为止。例如氨气在空气中的撒播,墨水与水的掺和,钢件表面的渗碳等。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用手机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浏览、收藏、分享;若对您学习有帮助,请点击打赏图标,扫描二维码,赞助本站。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相关文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列表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二维码图片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化学自习室APP下载二维码
化学自习室APP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
推荐内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