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


按字母检索
学习小专题

数据词典

元素手册

元素周期表

假期高中化学辅导课程: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高中化学在线课堂实录,涵盖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等课程模块,由名师分课时讲解,与课堂教学同步,可作为化学学习的先修课或复习巩固课。

学习方式:先预习课本,再观看课程视频,再结合学习同步资料如《步步高》中导学案或学习笔记巩固知识点,最后再结合课时作业进一步提高。

学习说明:点击图片即可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题型突破>实验题>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二课本实验总结篇

来源:未知作者:化学自习室 点击:所属专题: 回归教材实验 课本实验 必修二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1.实验目的:探究碱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Na,K,酚酞试液,三角架,泥三角,酒精灯,坩埚,镊子,小刀,滤纸,火柴,蓝色钴玻璃,小烧杯 3.实验设计: (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

网站温馨提示,请您保护好眼睛!双击图片可放大!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默认色) 灰 银河白 字体: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1.实验目的:探究碱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Na,K,酚酞试液,三角架,泥三角,酒精灯,坩埚,镊子,小刀,滤纸,火柴,蓝色钴玻璃,小烧杯

3.实验设计:

(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

Na

K

与 O2 反应

现象



结论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实验

Na

K

与 H2O 反应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2)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3)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二、实验 1-1 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新制饱和氯水,NaBr 溶液,KI 溶液,CCl4,溴水,试管,胶头滴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 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 氯化碳,振荡、静置。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 化碳,振荡、静置。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 KI 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 荡、静置。


4.拓展与思考:

(1)由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推测卤族元素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该是怎样的?该顺序与原子结构有何关系?

(2)归纳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归纳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验证 Na、Mg、Al 的金属性强弱

1.实验目的:探究 Na、Mg、Al 的金属性强弱

2.仪器与试剂:镁带,铝片,1mol/L 盐酸,酚酞试液,试管,胶头滴管,砂纸,试管夹,火柴,酒精灯

3.实验设计:

(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 2 支小试管中,加入 2-3mL 水,并滴入 2 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 会儿,用酒精灯给 2 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2)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 2-3mL 稀盐酸 观察现象。


Mg

Al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如何判断 Na、Mg、Al 金属性逐渐减弱?


单质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


单质与盐酸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NaOH

Mg(OH)2

Al(OH)3




结论


(2))用原子结构理论对 Na、Mg、Al 金属性逐渐减弱进行解释。 

四、实验 1—2 钠在氯气中燃烧

1.实验原理:金属钠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由于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覆盖在钠的表层,阻止钠与氯气继续反应,所 以在常温下金属钠和氯气不会发生燃烧的反应;当把钠锯成屑和碎粒投入浓度较大的氯气中,由于接触面大,总热量大,钠 和氯气能迅速反应,冒烟或燃烧;当加热到钠熔化时,发生反应并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剧烈,产生燃烧现象。 

2.仪器与试剂: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虑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 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4.实验改进:

(1)实验装置: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二课本实验总结篇

(2)实验步骤:①如下图接好实验装置,在烧杯中装入 250mL 水,打开止水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止水夹拧紧,在 燃烧匙中加上绿豆大小的金属钠;③点燃酒精灯,将燃烧匙移到酒精灯上加热至金属钠燃烧起来,迅速将药匙放进集气瓶里, 迅速塞紧瓶口;④待集气瓶内的火焰熄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参考答案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3.(1)

实验

Na

K

与O2反应

现象

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剧烈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呈紫色

结论

Na、K都易与O2反应,K与氧气的反应剧烈

(2)

实验

Na

K



与H2O反应


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不停地滚动,发出“吱吱”响声,有气体产生向反应后的溶液里加入2滴酚酞试液,立即显红色。

钾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不停地滚动,有气体产生,甚至发生轻微的爆炸。

结论

Na、K都易与水反应,K更容易更剧烈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二课本实验总结篇

二、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现象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加cC振荡后CCl4层变橙黄色。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棕黄,加CCl4振荡后CCl4层变紫红色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加cC振荡后CCl4层变橙黄色

4.(1)F、Cl、Br、I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即: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

(2)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三、科学探究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3.(1)

实验现象

镁与冷水不反应,加热后,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2H2O=Mg(OH)2+H2

实验结论

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只能与沸水反应

(2)


Mg

Al

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铝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Mg+2HCl=Mg(OH)Cl2+H2

2Al+6HCl=2AlCl3+3H2

实验结论

Mg、Al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但Mg比Al更剧烈

4.(1)


单质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


单质与盐酸反应


剧烈反应

剧烈反应,但较镁慢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NaOH

Mg(OH) 2

Al(OH)3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

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

四、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3.

实验

实验现象

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金属钠在瓶内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同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五、实验 2-1 铝与盐酸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铝与盐酸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情况

2.仪器与试剂:铝条,6.00mol/ L 盐酸,砂纸,试管,温度计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 2~3mL6mol/L 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在本实验中,对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

六、实验 2-2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仪器与试剂:Ba(OH)2·8H2O , NH4Cl,玻璃棒,烧杯,玻璃片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 20 g 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 事先已滴有 3~4 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 10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 Ba(OH)2·8H2O 与 NH4Cl 充分反应。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

(2)有些学生实验中烧杯没有与玻璃片粘在一起,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哪些? 六、实验 2-3 中和热

1.实验目的: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情况

2.仪器与试剂:1 mol/L HCl,1 mol/L NaOH,烧杯,温度计

3.现象与结论:

反应物及用量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NaOH

混合前温度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那些地方?

(2)有热量放出一定是放热反应吗?

七、实验 2—4 原电池

1.实验目的:探究化学能向电能的直接转换

2.仪器与试剂:锌片,铜片,稀硫酸,烧杯,电流表,导线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3)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含杂质)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 

八、实验 2—5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5%H2O2, FeCl3 溶液,冷水,热水,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3.实验与现象:

(1)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各装入 2~~3mL 约 5%的 H2O2 溶液,各滴入 1~~2 滴 1mol/L FeCl3 溶液。待试管中 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一支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放入盛有 400C 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待 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热水



常温



冷水



(3)规律总结: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温度高化学反应速率快,反之,温度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 4.拓展与思考: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 H2 的生成速率 V 随时间 T 变化如图。其中0~T1 速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T1~T2 速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二课本实验总结篇


八、实验 2—6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目的: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5%H2O2,FeCl3 溶液,MnO2,试管,滴管

3.实验与现象:

(1)实验:在三个相同的带活塞的漏斗中分别加入 2~3 mL 约 5%的 H2O2,然后在一支试管中滴加 2 滴 1 mol/L 的 FeCl3 溶 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 MnO2 固体。同时向三支试管中放入漏斗中的全部溶液,观察红墨水上升情况。

(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加入 MnO2



加入 FeCl3



不加其它试剂



(3)规律总结: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催化剂通常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催化剂对同一个反应的催化能力不同。

4.拓展与思考:

(1)催化剂有什么特性?

(2)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吗?

(3)在 H2SO4 和 KI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H2O2,放出大量的无色气体,溶液呈棕色,并可以使淀粉变蓝。有学生认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I=I2+O2↑+2H,这个方程式正确吗?

八、实验 2—7 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限度

2.仪器与试剂:1mol/L Na2SO4 溶液,CaCl2 溶液,1mol/L 的 Na2CO3 溶液,试管,滴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向 3~4 mL1 mol/L 的 CaCl2 溶液中滴入 1 mol/L 的 Na2SO4 溶液,直到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

(2)提出假设:假设 1 溶液中不存在 Ca2+;假设 2 溶液中存在 Ca2+

(3)实验验证:静置,汲取上述实验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清液中滴入适量 1 mol/L 的 Na2CO3 溶液。

(4)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加入适量 1 mol/L 的 Na2CO3 溶液



(5)规律总结:不少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不能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都 具有可逆性;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

4.拓展与思考:

(1)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剧烈地化合生成水,电解水时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不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什么?

(2)可逆反应能否进行到底?


参考答案

五、实验2-1铝与盐酸反应

3.

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现象

铝条溶解,表面有气体逸出,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手有温暖的感觉,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升高。 

结论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1)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热量的变化,可直接用手触摸外壁感受热量的变化或用温度计来测量。当要准确地测量到能量的变化时,必须要用温度计。

(2)所有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

六、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3.

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 g 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10g 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

现象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混合物成糊状。

结论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有NH3和水气生成,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吸热。

4.(1)由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可知,反应的产物有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要吸收以防止污染环境。可用一多小孔塑料板,上面放浸有稀硫酸的棉花,盖在烧杯上。

(2)没有将晶体充分研细;晶体混合后没有用玻璃棒快速搅拌;药品量不够等。

(3)Ba(OH)2·8H2O+2NH4Cl=2NH3↑+BaCl2+10H2O;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六、实验2-3中和热

3.

反应物及用量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NaOH

混合前温度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

结论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二课本实验总结篇

七、实验2—4原电池

3.

实验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

锌片溶解表面无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有气泡逸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

装置产生电流,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4.(1)设计一种装置,能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能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电流即可。

(2)在电学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输出电流的一极是电源的正极,而流入电流的一极是电源的负极。在原电池中,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经过导线流入原电池的正极。原电池两极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判断;

方法二:把一块干电池与电流表对接,可以看到指针偏转的方向指向正极;

方法三:理论推测——较活泼的金属容易失电子,所以较活泼的金属(锌片)失电子,即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则锌片是装置的负极,铜片是装置的正极。

(3)不一样。因为粗锌粒中Zn与杂质在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八、实验2—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现象

结论

热水

气泡多而快,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升温,反应速率增大

常温

气泡均匀

H2O2分解FeCl3做催化剂

冷水

气泡较少

降温,反应速率减小



(3)升高,加快,降低,减慢。

4.镁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浓度变小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减小。

八、实验2—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2)


现象

结论

加入MnO2

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

催化剂MnO2能加快反应速率

加入FeCl3

有大量气泡产生

催化剂FeCl3能加快反应速率

不加其它试剂

溶液中有少量气泡出现

不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很小

(3)改变,不同。

4.(1)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而自身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2)现在的理论一般认为催化剂参加反应,生成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再分解又生成该催化剂,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有实验证明,虽然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不变,但它的某些方面如形态改变,反应前块状,反应后粉末状,间接证明上述理论。

(3)不正确,O元素和I元素的化合价均上升,没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或违背电荷守衡原理)。

八、实验2—7化学反应限度

3.(2)Ca2+; Ca2+

(4)


现象

结论

加入适量1 mol/L 的Na2CO3溶液

有白色的沉淀产生

溶液中存在Ca2+


(5)不能,可逆性;不同。

4.(1)不是。因为反应条件不一样。

(2)不能,因而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九、科学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2.仪器与试剂:盛有甲烷的试管,KMnO4,浓盐酸,黑纸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向 2 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 KMnO4 和 1mL 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 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 现象。

(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包黑纸



没包黑纸


4.拓展与思考:

(1)把 1 体积 CH4 和 4 体积 Cl2 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入大试管中,将此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里,放在光亮处, 试推测可观察到的现象。

(2)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物质的特征



反应条件



反应特点



十、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乙烯的性质

2.仪器与试剂:石蜡油,KMnO4 溶液,溴水,试管,水槽,碎瓷片,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将浸透了石蜡油(17 个碳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 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可得到一定量的气体生成物;用该生成物进行如下实验:通过酸 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 烧的情况。

(2)现象与结论: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原理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

酸钾溶液的试管中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溴的四氯

化碳溶液的试管中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点燃



4.拓展与思考:

(1)乙烷与乙烯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2)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与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乙烯以得到纯净乙烷的方法是什么? 

十一、实验 3—1 苯的性质

1.实验目的:探究苯的结构

2.仪器与试剂:苯,KMnO4 溶液,溴水,试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试 管 中 加 入 少 量 苯 , 再 加 入 酸 性

KMnO4 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规律总结:苯分子虽然不饱和程度较大,但分子中并没有 C=C,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也不能被酸性 KMnO4 溶液 氧化。

4.拓展与思考:苯分子结构是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 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一定能使褪色。

(2)实验验证:①苯不能使  褪色。②经科学测定,苯分子里 6 个碳原子之间的键  ;6 个碳原子和 6 个氢原子 都在同一  上。

(3)结论: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 ,苯的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  一 般的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4)应用: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点,结构式用  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子结构式是不确切的。 

十二、实验 3—2 乙醇的性质

1.实验目的:探究乙醇的结构

2.仪器与试剂:无水乙醇,钠,澄清石灰水,试管,小烧杯,尖嘴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与现象:


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


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

实验步骤

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


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2)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比较


实验现象

结论

原因分析

相同点

都能反应,放出无色气体



加入酚酞后,溶液都是红色




不同点

钠浮在水面上,而在乙醇中沉底


钠与水反应剧烈,很快,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与乙醇反应温和很慢,钠并不熔化


钠在水面上熔化成的小球四处游动,并伴随“嘶嘶”声,在乙醇中上 下跳动。


4.拓展与思考:

(1)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含 C、H 元素?

(2)如何用实验方法确定乙醇的结构应为 CH3-CH2-OH,而不是 CH3-O-CH3? 

十三、实验 3—3 乙醇的催化氧化

1.实验目的: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2.仪器与试剂:无水乙醇,铜丝,酒精灯

3.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试管中注入 3~~5mL 无水乙醇,取一根光亮的细铜丝绕成螺旋状,在 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插入无水乙 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并 闻液体的气味。



4.拓展与思考:

(1)设计探究实验方案验证催化剂是不是不参加化学反应。

( 2 ) 司 机 是 否 酒 后 驾 车 , 可 通 过 对 其 呼 出 的 气 体 进 行 检 验 而 查 出 , 所 利 用 的 化 学 反 应 如 下 : 2CrO3( 红 色)+3C2H5OH+3H2SO4=Cr2(SO4)3(绿色)+3CH3CHO+6H2 被检测的气体的成分是 ,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还原 剂是 。

十四、科学探究乙酸的酸性

1.实验目的:探究乙酸的酸性及酸性强弱

2.仪器与试剂:乙酸,石蕊试液,碳酸钠,试管

3.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一支盛有少量乙酸的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向一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 3mL 乙酸溶液,观察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若在苯酚钠溶液中滴加 CH3COOH 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请用实验事实回答并解释理由。

(2)如何证明乙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了呢? 

十五、实验 3—4 乙酸的酯化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乙酸乙酯的生成

2.仪器与试剂:乙酸,乙醇,浓H2SO4,饱和 Na2CO3 溶液,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

3.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里先加入 3mL 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 2mL 浓硫酸和 2mL 无水乙 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 3~ 5min。按教材图连接好装置。产生的蒸气经 导管通到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 面上。



4.拓展与思考:

(1)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在酯化反应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

(3)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

(4)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十六、实验 3—5 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2.仪器与试剂:10%的NaOH 溶液,2%的 CuSO4 溶液,10%的葡萄糖溶液,碘酒,土豆或面包,鸡皮,浓硝酸,酒精灯, 试管,蒸发皿

3.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里加入 10%的 NaOH 溶液 2 mL,滴入 2%的 CuSO4 溶液 5 滴,再加入 2mL10% 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 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实 验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3)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 

十七、实验 3—6 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2.仪器与试剂:20%蔗糖溶液,稀硫酸,NaOH 溶液,新制备的 Cu(OH)2,试管,烧杯

3.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各加入 20%的蔗糖溶液 1mL,并在其中一支试管里加入 3 滴稀硫酸(1:5)。把两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 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 硫酸的试管中加入 NaOH 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 后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少量新制备的Cu(OH)2,加 热 3~5min,观察现象。





4.拓展与思考:

(1)吃米饭或馒头时,为什么咀嚼就会感到甜味?

(2)如何判断淀粉发生了水解反应?



参考答案

九、科学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3.(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包黑纸

没有明显变化

KMnO4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反应。

没包黑纸

试管气体颜色变,管壁出现黄色油状液滴。

4.(1)黄绿色逐渐消失;试管壁上有黄色油珠;水位在试管内上升;水槽内有少量晶体析出。

(2)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物质的特征

一般生成物无单质,反应物中可有可无。

反应物、生成物中必有一者为单质。

反应条件

反应受催化剂、光等影响较大。

在水溶液中进行,遵循金属和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反应特点

逐步取代,很多反应是可逆的。

反应一般不可逆。

十、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3.(2)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原理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

紫红色变浅,最后褪为无色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

橙色变浅,最后褪为无色

乙烯与溴水发生的是加成反应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点燃

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

乙烯能在空气中燃烧,乙烯含碳量较高

4.(1)碳碳原子的结合方式,与乙烷的碳碳单键相比,乙烯的碳碳双键,比较“脆弱”,容易断裂,所以乙烯的性质比乙烷的性质活泼。

(2)乙烷是饱和烃,不与溴水及KMnO4酸性溶液反应。乙烯通过溴水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液态)留在溴水中,可行。而乙烯通过KMnO4酸性溶液,有氧化生成的CO2逸出,这样乙烷中乙烯虽被除去,却混入了CO2,不可行。

十一、实验3—1苯的性质

3.(1)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溶液分层,上层有机层为橙色,下层水层变为无色

溴易溶于苯,溴水与苯不反应

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溶液分层,上层有机层为无色,下层水层仍然为紫色

苯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2)C=C,不能,不能。

4.(1)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2)①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②完全相同,平面(3)不同,不同于(4)十二、实验3—2乙醇的性质

(1)

实验步骤

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金属钠沉在无水乙醇的底部,反应缓慢,钠表面有少量气泡逸出;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滴;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证明无二氧化碳生成。

反应化学方程式

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实验结论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了氢气,说明乙醇分子里有不同于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存在。

(2)


实验现象

结论

原因分析

相同点

都能反应,放出无色气体

乙醇和水中都有活泼氢,能被钠置换成氢气

乙醇中具有羟基官能团,水中也有羟基,乙醇中还有乙基,而水中没有乙基。

加入酚酞后,溶液都是红色

都生成了碱性物质


不同点

钠浮在水面上,而在乙醇中沉底

钠的密度小于水而大于乙醇

钠与水反应剧烈,很快,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与乙醇反应温和,很慢,钠并不熔化

钠与水反应放热明显,与乙醇反应放热不明显

钠在水面上熔化成的小球四处游动,并伴随“嘶嘶”声,在乙醇中上下跳动。

游动和跳动都是由于反应生成气体的缘故

4.(1)在酒精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证明酒精中含有H元素;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转,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酒精中含有C元素。

(2)将钠投入乙醇中,若反应有气体产生,检验出该气体是氢气,则证明乙醇结构为CH3-CH2-OH,若不反应,则证明乙醇结构为CH3-O-CH3

十三、实验3—3乙醇的催化氧化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试管中注入3~5mL 无水乙醇,取一根光亮的细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后插入无水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被烧黑的铜丝在乙醇中重新变为红色,试管里的液体由醇香味变成刺激性气味。

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乙醇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新的物质乙醛。

CH3CH2OH+CuO回归教材实验之必修二课本实验总结篇CH3CHO+Cu+H2O

4.(1)先称量一根粗铜丝;再按照上述实验完成加热氧化乙醇;擦干后进行称量,看前后铜丝的质量是否真的不变。

(2)C2H5OH CrO3 C2H5OH

十四、科学探究乙酸的酸性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一支盛有少量乙酸的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溶液颜色变红

乙酸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具有酸性

向一盛有少量碳酸钠粉末的试管里,加入约3mL 乙酸溶液,观察现象。

试管里有无色、无味的气泡生成

乙酸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4.(1)会出现白色沉淀,因为CO2可使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即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而乙酸的酸性又强于碳酸,所以酸性是亚硫酸>乙酸>碳酸>苯酚。

(2)往NaOH溶液中先加入酚酞试剂,再加入乙酸,若红色消失证明酸、碱反应已发生。

十五、实验3—4乙酸的酯化反应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里先加入3mL 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2mL 浓硫酸和2mL 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min。按教材图连接好装置。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

溶液分层,饱和碳酸钠溶液上有一层水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轻轻振荡右边的试管,有气泡产生,溶液的红色会变浅,上层无色油状的液体会减少。

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得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4.(1)催化剂和吸水剂,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加浓硫酸可促进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方向进行。

(2)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可逆反应中酯的产率提高。

(3)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易于分层析出,而且饱和碳酸钠溶液又可吸收蒸发出来的乙酸和大部分乙醇。

(4)防止因加热不匀称造成倒吸。

十六、实验3—5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5滴,再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有红色沉淀生成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

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或面包上,观察并记录现象。

滴有碘水的地方变为蓝色

土豆、面包中含有淀粉遇碘会变蓝

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鸡皮变黄

浓硝酸遇蛋白质显黄色

4.(1)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2)将碘酒或碘水滴到用米汤写的信上,米汤遇碘会成蓝色。

(3)皮肤中的蛋白质遇浓硝酸会变为黄色。

十七、实验3—6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各加入20%的蔗糖溶液1mL,并在其中一支试管里加入3滴稀硫酸(1:5)。把两支试管都放在水浴中加热5min。然后向已加入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最后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少量新制备的Cu(OH)2,加热3~5min,观察现象。

加了稀硫酸的试管中产生红色沉淀

蔗糖在硫酸存在的情况下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没有加稀硫酸的试管中沉淀变成黑色

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u(OH)2受热分解为CuO


第四章化学可持续发展


十八、实验 4—1 铝热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铝热反应的原理

2.仪器与试剂:5g 炒干的氧化铁粉未,2g 铝粉,氯酸钾,镁条,沙,小木条,滤纸,漏斗,蒸发皿,铁架台

3.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现象

把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态套在一起,取出内层滤纸,在其底部剪一小孔后用水润湿,再套回原处,使四周都有四层, 并架在铁圈上。如图 4-1 所示:下面放置一盛沙子的蒸发皿。 将 5g 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 2g 铝粉均匀混合放入纸漏斗,在混 合物上面加少量 KClO3 固体,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抽样打磨过的镁条。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镁条,让其发生反应。


4.拓展与思考:

(1)铝热反应有什么作用?

(2)实验中镁条和 KClO3 起什么作用?

(3))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将纸漏斗用水润湿?承接生成物的蒸发皿内为什么要盛放少量的细沙? 


十九、科学探究海带中提取碘

1.实验目的:海带中 I检验

2.仪器与试剂:干海带、过氧化氢溶液(H2O2 的质量分数为 3%)、稀硫酸溶液(3mol/L)、、酒精、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1%)、CCl4,烧杯、试管、坩埚、坩埚钳、铁架台、三角架、泥三角、玻璃棒、酒精灯、量桶、胶头滴管、刷子、漏斗、滤纸、火柴、剪刀

3.实验设计:

(1)取 10g 食用干海带,用刷子把干海带表面附着物刷净,不要用水洗。将海带剪碎,用酒精润湿放入瓷坩埚中,把坩埚 置于泥三角上。

(2)用酒精灯灼烧盛有海带的坩埚,至海带完全烧成炭黑色灰后,停止加热,自然冷却。

(3)将坩埚内海带灰放至小烧杯中,再加入 15mL 蒸馏水,不断搅拌,煮沸 4min~5min,使可溶物溶解,10 分钟后过滤。

(4)将滤液中滴入 6 滴稀硫酸后,再加入约 3mL H2O2 溶液,观察现象。滴入 1%淀粉液 1—2 滴,观察现象。

(5)向溶液中加入 2mL CCl4,振荡萃取,静置 2 分钟后观察现象。并向滤液中加入 1%的淀粉溶液,观察现象。

(6)将萃取后的 CCl4 溶液蒸馏得到碘单质。

4.拓展与思考:

(1)在实验前为什么要用刷子刷而不用水冲洗干海带表面的附着物?

(2)碘易升华,为什么还可以用酒精灯灼烧干海带?

(3)能否用其它氧化剂代替双氧水?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用手机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浏览、收藏、分享;若对您学习有帮助,请点击打赏图标,扫描二维码,赞助本站。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相关文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列表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二维码图片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化学自习室APP下载二维码
化学自习室APP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
推荐内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