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自习室


按字母检索
学习小专题

数据词典

元素手册

元素周期表

假期高中化学辅导课程: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高中化学在线课堂实录,涵盖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等课程模块,由名师分课时讲解,与课堂教学同步,可作为化学学习的先修课或复习巩固课。

学习方式:先预习课本,再观看课程视频,再结合学习同步资料如《步步高》中导学案或学习笔记巩固知识点,最后再结合课时作业进一步提高。

学习说明:点击图片即可直达。

成语中的化学

来源:未知作者:韩富军 点击:所属专题: 化学成语

版权申明:凡是署名为“化学自习室”,意味着未能联系到原作者,请原作者看到后与我联系(邮箱:79248376@qq.com)!

冰清玉洁 像冰一样清明,像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成语出自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又见唐·徐坚“初学记“晋中兴书”:“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比喻办事清正廉明,行为举止为

网站温馨提示,请您保护好眼睛!双击图片可放大! 【视力保护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默认色) 灰 银河白 字体:

冰清玉洁

    像冰一样清明,像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成语出自汉·司马迁“与挚伯陵书”:“伏唯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又见唐·徐坚“初学记“晋中兴书”:“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比喻办事清正廉明,行为举止为一般人的表率。

    在冬天我们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各将一碗清水和盐水放在露天,若室外气温降至0℃以下,会发现清水已结成冰,盐水则未结冰。实验表明纯水的凝固点是0℃,盐水则在0℃以下,只要在溶剂水中加入任何一种溶质,不管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溶解后形成溶液都有凝固点下降的趋势。

    海水是一种组成复杂的溶液,溶解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各种盐类的总含量为30-35‰,其中以食盐为主约占78%,其它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钾等等共占22% 。海水是溶液故0℃时不会结冰。当温度更低时,海水中的一部分纯水才会凝聚成冰。在高纬度的南、北两极地区,海上会漂浮着巨大的冰山,水面的出露部分仅占其总体积的1/10,陆上存在巨大的冰原。海水又咸又苦,海水凝成的冰却是淡的,也就是说它比海水要纯净的多。原因在于各种盐类杂质在海水中的溶解度要远远大于在固体冰中的溶解度,所以当冰从海水中凝聚出来时才会“清”。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水缸不那么洁净的水放在室外,滴水成冰的时节水缸上层的水结成了冰,晶莹透亮,将冰敲破取出再融化成水,就比原来的水干净多了。根据“冰清”的原理,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半冰半水”净水法,就是控制好温度,让有杂质的不洁之水凝聚,待到半冰半水状态,再将剩余的水放掉,杂质随水流去,取冰融化就获得了较纯净的水。

    众所周知淡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是当今世界环境所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之一。科学家预测:在今后的五十年中,全世界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将会面临水资源缺乏,2050年全球生活在缺水状态下的人口可达20亿。而在南极洲约有2500万立方千米的冰川,它要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80%。科技人员正在考虑和试验,将南极洲海上的冰山用船拖拉到淡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并设法减少因温差而引起冰山融化的损耗。倘若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试验能获成功,那对今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缺水问题倒是一条出路。

    “玉洁”是怎么一回事呢?古代的玉一般就是指当代的软玉。软玉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种矿物构成,它们都是钙和镁的硅酸盐,阳起石中还含有少量的铁,故颜色比透闪石稍深些。当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晶体非常微小且互相紧密结合成块时才形成软玉。名为软玉实际质地不软,硬度仍和玻璃相差无几,且有一定的韧性,故古人用软玉制成斧、刀、剑和其它石器。软玉在地壳高温高压熔融状态的岩浆中结晶形成的过程中,同样将各种其它杂质摒弃在液相之中 ,因而软玉本身的质地才会变得相对来说要纯洁一些。冰清和玉洁从科学原理上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在现代冶金方法中有一种叫“区域熔炼法”和冰清玉洁在科学原理上极为相似。此法是美国化学家普凡(W.G.Pfann)在廿世纪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区熔法可提纯得到高纯度的锗和制备单晶硅,这是两种很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区域熔炼是靠局部用高频电热加热的方法使材料锭条上出现一个狭窄的熔区,并将此熔区缓慢地移动,利用杂质在固相和液相中溶解度的差异,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控制杂质在材料中分布的技术,也叫区域熔化,简称区熔法。因杂质在液相中溶解度大于固相,在区熔过程中杂质就会逐渐向锭条一端富集。一次区熔提纯往往不能达到所需要的纯度,提纯过程可反复多次;或者利用一系列的加热器在一个锭条上产生多个熔区,让这些熔区在一次操作中先后通过原料锭条。区域熔炼结束,截头去尾留下锭条的中间部分往往就是高纯度的材料。

    区熔法最重要的应用是制备半导体材料,包括金属、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其它高纯材料。金属锗是用区熔法提纯取得显著效果的半导体材料,锗经化学提纯后其中仍含杂质10ppm(百万分之十),经区域熔化提纯6次以后锗锭长一半以上其杂质含量可降低到0.1ppb。(十亿分之0.1)。悬浮区域熔化工艺用于生产单晶硅,在高真空条件下使杂质挥发,制得的高纯度硅,杂质含量只有0.05ppb。现代工业已能用区熔法制备出结构完整的单晶锗、单晶硅和人造水晶。用区熔法提纯的金、银、镉、汞、铂等金属纯度可达到小数点后6个9,铝则可达到7个9,常用6N和7N表示。

    任何物质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纯度,即使“超纯”也只有相对的意义,它是指科学技术上所能达到的标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使技术标准不断的升级,除了已有的ppm 、ppb级,还出现了ppt 级即一万亿分之一,可见科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永无止境。



百炼成钢

    和成语“百炼成钢”含义相同的有:久炼成钢,指铁经过多次锻炼就能炼成钢。比喻人须经过长期的、反复多次斗争生活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百折不挠的英才。我国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年)在“论衡”一书的“率性篇”中,就曾以铁的反复锻炼比喻人性格、毅力的锻炼。“百炼”一词作为冶金的工艺名称最早出现与公元二世纪的东汉末年,见汉· 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刚同钢)

    曹操建安年间(196-200年)发出“内诫令”命有司造“百炼利器”。东吴国君孙权(182-252年)有宝刀就名“百炼”。“晋书”记载名叫“大夏龙雀”的“百炼钢刀”是“名冠神都”、“威服九臣”的利器。晋·刘琨“重赠卢堪”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人以“百炼之钢”比喻久经锻炼、坚强不屈的优秀人物。

    明代著名学者宋应星(1587-?)在“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历代公认的质地优良的钢。

    通过对我国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百炼钢是古代用“炒钢”进行反复叠打的而制成。中国的炒钢技术始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已很普及。所谓炒钢是向熔化的生铁水中鼓入空气,同时进行搅拌,促使其中碳等杂质氧化,有控制地将生铁中的含碳量炒到需要的程度,再锻打成钢制品;也可以把生铁炒成熟铁,再经过渗碳锻打成钢。

    百炼钢的制作过程是:将炒钢在炉中烧到红热,经反复折叠锻打;也有用几种含碳量不同的炒钢复合,再反复折叠锻打。经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烈火焚烧、千锤百炼,锻件中的夹杂物逐渐细化,变成内部组织致密,成分均匀的钢,这就叫“百炼钢”,确实是名副其实。百炼钢的“炼数”大致相当于反复折叠锻打后的最后层数。炼数越多说明投入的加工量越大,钢中的金属晶粒和夹杂物也越细化,钢的质量也就越高。

    在我国西安半坡秦墓出土的铁凿;在江苏出土的新莽残剑(公元5-9年);徐州出土的建初二年(公元77年)的五十炼钢剑;山东临沂苍山出土的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卅炼钢剑,经金相分析都是用炒钢做原料,经锻打而成的“百炼钢”制成。现代金相组织研究表明,五十炼钢剑的高、低碳层共达50至60层。

    我国东邻日本,在考古发掘中也曾发现了中国在公元184年至189年制成的百炼钢刀。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烈火见真金

    金,元素符号为Au,是一种贵金属,呈黄色,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它是财富的象征。

    在古代,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黄金,大兴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炼金术,他们认为: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某种媒介物可以相互转化,最后由一般金属转化为黄金和白银。特别是一些统治者豢养了大批炼金术士,在宫廷教堂,升起炉火,昼夜奔忙,熔炼黄金。其实,没有一个人炼出真金子,倒炼出不少假金子。

    有一种假金子叫药金,它是把红铜和化学成分为碳酸锌(ZnCO3)的炉甘石粉末一起熔制成象金子一样黄澄澄的黄铜。炼金术士用它冒充黄金欺骗了不少人。后来,人们掌握了一种区别真伪金子的方法即火法试金。把待检验的金子放入猛火中,如果毫无变化,则说明是真金子;如果生赤、橙、黄、绿、蓝五色火焰,则说明是药金。后人们常用“烈火见真金”和“真金不怕火”来比喻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意志坚强,正直无私的人能经得起任何考验。


沙里淘金

    金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很难同其它元素化合,因此它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在地壳中,由于金的含量很少且非常分散。所以它的价格极其昂贵。在我国的一些江河的沙中常混有少量的小金粒。

    要从沙粒中分离出金粒实质上是从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物。根据沙和金的比重不同,人们把含有金屑的沙粒在水中荡洗,使其一圈一圈地旋转,沙子比较轻随水流去,金子重留在底部,这就是常说的淘金。经过淘洗大量地沙子后,可以得到很少很少的金粒。把这些小金粒熔化加工可制成金块、金条等。。由此可知,沙中淘金是那样不容易,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后来,人们引用“沙里淘金”来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点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方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也终成泡影。金丹术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方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殊不知用一般化学方法是不能改变元素性质的。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1919年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1980年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金丹术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也会自觉羞愧的。


 



削铁如泥

    “削铁如泥”通常用来形容刀、剑极其锋利。相传战国时代得赵国就懂得制作这种极其锋利的宝刀、宝剑。足见我国古代炼钢的高超技艺。

    现代化学分析指出,不少宝刀里就含有钨(W)元素的化学成分。

    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往钢铁里添加一丁点高熔点(3380℃)的元素钨,就会改变钢铁的金相结构,获得神奇的高硬度。比如用碳素钢或一般合金钢制作的车刀,当温度高于二百至四百摄氏度,切削速度大于15米/秒,便忍受不了,浑身瘫软,再提高车速,车刀就要卷刃了;若改用9%—17%钨和一些钒钢-钨钢做车刀来切削,车速即使快到每秒几百米,车刀被摩擦发热到四五百摄氏度,刀口也不易变钝,锋利如常。“削铁如泥”的钨合金钢车刀的出现,引起了金属切削的一场革命,大大提高了金属机械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石油开采和矿产勘探离不开在坚硬的岩石上钻井,使用钨合金做的钻头,使掘进速度大为提高,平均月进尺在千米以上。

    令人有趣的是,在高温下,将碳粉和钨粉制成含有钨80-85%、钴7-18%、碳5-7%的碳化钨硬质合金,其硬度超越钨,切削速度高达每分钟1800米,是普通碳素钢的一百倍,比钨钢刀具还要快十五倍。那么用这种超硬碳化钨材料做成宝刀宝剑真是“削铁如泥”了,就是神话里锋利无比的“尚方宝剑”来与它较量也是望尘莫及,只好甘拜下风了。

 

炉火纯青

    “炉火纯青”本是炼丹成功的标志,古代炼丹家炼制长生不老药时,只要炼丹炉中的火由红色变为青色,就认为炼丹成功,实际上他们炼成的五花八门的灵丹妙药并不能使人长寿,反而缩短了阳寿。一般用“炉火纯青”表示一个人的技术和学问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通常的燃烧物是有机化合物,由于这些有机物不能完全燃烧,有一些小碳粒从火焰中逸出形成烟炱。还有一些碳粒在高温条件下发红,因此,我们通常看到的火焰是红色的。如果供氧充足的话,燃烧物可以完全燃烧,火焰的颜色就变成青色。此时也就不会形成烟炱,火焰的温度最高。例如实验市常用的煤气喷灯、酒精喷灯火焰的颜色就是青色的。它们的温度都在一千度以上。

    炉火不仅可以由红色变成青色,如果把不同的金属放在火焰上灼烧可以变成绿、黄、紫等各种颜色。化学上常用火焰颜色的不同来检验金属离子的存在。

 



杞人忧天

     杞:周朝初年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担心天要塌下来。比喻无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无独有偶。近代也出了个“杞人忧天”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科学家、开氏温标的发明者——开尔文。他的观点基于如下知识和事实:1.燃烧必须有氧气参与发生;2.空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21%(以体积计)是个恒定值;3.柴薪、煤和石油等能源大量被人类消耗,即燃烧要同时耗去大量的氧气,加上人类和动物急剧繁衍进行呼吸也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以及金属生锈耗氧,等等。于是地球上的氧气日趋减少,每况愈下,对此,他愁眉不展并惊呼:不出五百年即2400年,地球上的氧气将消耗殆尽,人类和动物的末日即将到来,宣称万物与氧气必将同归于尽!不明真相者不免引起共鸣也忧心忡忡,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

    其实,这不过是无根据的,违反自然规律的哀鸣。时间就是一位最好的见证人和裁判者。弹指一挥间。从他发出惊叹的19世纪80年代至今,时光已流逝了近90年,地球上的大气的成份并无任何明显的变化,就是一个证明。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两个天才“演员”配合得很好,成功地扮演了一出“走马灯式地活剧”。因为植物能“吃掉”大量二氧化碳,植物绿叶里的叶绿素在太阳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水化合物(葡萄糖C6H6O6),做为植物的养分贮藏在体内,同时释放氧气。如每公顷阔叶林每年就可吸收三百五十多吨的二氧化碳;统计还指出,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造出的氧气高达一千亿吨补充大气中的氧,地球上自有绿色植物以来已经历20~30亿年,你看看有多少氧气!诚然,氧气在减少,但同时又在产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真是生生不息,难怪人类居住的大气成分固若金汤。只要人们不滥伐森林,注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大气中的含量就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科学家指出,太阳已有近50亿年的年龄,现正处壮年期,它至少还可存在40亿年以上才衰老消亡。茫茫宇宙业已发现千余个太阳。将来,科学技术发达了,人类还可赶在太阳临终前向其它星系移居,何况人类还可以掌握受控核聚变造出人造恒星包括太阳。据报道,最近美国已成功地利用“诺瓦”装置制成了与恒星齐辉的人造恒星,不用担心没有用来合成碳水化物和放氧的阳光了。劝君不必杞人忧天,天是不会塌下来的,氧气也是不会用光的。

 

水滴石穿

    你到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吗?那里奇峰错落、怪石嶙峋,曲折深邃的溶洞内,钟乳石、石笋,石花玲珑剔透,维妙维肖。“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好一个“甲天下”的山水景致!然而这巧夺天工的艺术造型竟是“滴水石穿”的杰出代表。不可思议,柔软的水滴怎样攻破坚硬的岩石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里分布着面积广大、地层深厚的石灰岩(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经过漫长的岁月,雨水无情地冲击岩石,溶于水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钙作用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天长日久,不断溶蚀,终于“水滴石穿”。流失的碳酸氢钙一遇地热或因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减少时,又会变成碳酸钙沉淀出来。就这样,大自然用雨水、泉水“雕琢”了千资百态的奇峰和异洞。别小看这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滴,每年全世界能溶解几十亿吨的石灰岩呢!人们从这“水滴石穿”中得到启示,制成了采煤用的水枪。科学家还发明了“水针”,它喷射出的水力每平方厘米达1400公斤,可切开1厘米厚的钢板。

    “水滴石穿”的成语比喻凡事只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

 

甘之如饴

    甘之如饴这一成语中,甘即甜,引申为乐意、情愿。饴指麦芽糖浆,它的意思是感到甜的像麦芽糖一样。比喻对事物极为爱好,乐意从事某种辛苦工作,勇于承担最大牺牲。

    其实麦芽糖还没有葡萄糖甜,而最甜的糖又是果糖。但从粘度上看无论果糖,还是葡萄糖都不及麦芽糖,通常的麦芽糖是没有结晶的糖膏,你吃过高粱饴糖吗?它的主要成份就是麦芽糖。

 

信口雌黄

    王衍是西晋时有名的清谈家。他爱好老、庄学说,每天所谈也多半是老子、庄子的玄理。据说他常身着宽袍大袖的服装,手执坐柄麈尾(用一种鹿尾毛做的拂尘),满口玄妙空虚的理论,又常讲得前言不搭后语,漏洞百出。听者指出他的谬误时,他也厚着脸皮,满不在乎,不加思索就随口更改讲法。当时的人把他这种作为叫做“口中雌黄”,以后演变成为“信口雌黄”。

    雌黄是一种硫化物矿,化学成份为As2S8,呈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雌黄多产于温泉及火山附近的山脉中,很容易熔融、灼烧时发出强烈的蒜臭。湖南省石门县界牌峪,是我国最大的雌黄产地。在工业上,雌黄用作制取三氧化二砷和颜料。我国传统医学还用来治疗皮肤病和疮毒。

    有趣的是,还有一种硫化物砷矿总爱和雌黄共生在一起,好似一对恩爱的夫妻,形影不离,因此人们就把这二种矿物,称为一雌一雄。

    雌黄又名“鸡冠石”,化学成份是AsS2,多数为橘红色。它也是低温热液作用或火山喷发造成的。灼烧时也发出蒜臭。雄黄在工业上是提炼三氧化二砷、制造颜料、烟火、玻璃等的颜料。中医用作解毒、杀虫佳品,外用治疥癣恶疮,内服微量治惊痫、疮毒诸症。端午时,人们有喝雄黄酒的习俗。

    古人写字多用黄纸,写错了因为“刮洗则伤纸;纸贴之又易脱;粉涂则字不没,涂数遍方能漫灭;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沈括:《梦溪笔谈》)因此“以雌黄涂之。”涂改错误的字句,就叫做“雄黄”。王衍随讲随改,因此被人称为“口中雌黄”。雌黄这种化学物质能挤进成语,流传至今,道理盖在于此。

 

万紫千红

    绿色植物把大地打扮得青翠碧绿,一派生机。当百花吐芳、竞相怒放之时,苍山绿水更是五彩缤纷、气象万千。那迎春花“金英翠萼带春寒”,那茶花“映红晴空似烈火”,那秋菊“战地黄花分外香”,那红梅“傲霜斗雪英姿爽”……婀娜多姿、芬芳馥郁的群花装点着大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难怪宋人朱熹赞叹不绝:“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植物体本是一座精细化工厂,它施展各种精湛奇妙得化学变化,把自己装扮得如此绚丽多姿。三百年前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把紫罗兰浸入酸中竟变成了紫罗红。后又把牵牛花放在碱水中由红变蓝,再放入酸水中蓝花又变成红色。地衣类植物石蕊和大多数植物得花、叶、茎及果浆的浸出液都有遇酸碱变色的性质。原来植物体内含有一些属有色有机物的天然色素,对酸碱有变色反应。它们能吸收并反射一定的光线,形成万紫千红的景象。

    花瓣细胞液中含有多种色素。成分为2—苯并吡喃的羟基衍生物花青素遇碱呈蓝色或紫色,遇酸呈红色,一般花、叶、果实的蓝、紫、红等色即由此造成。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的多烯色素类有胡萝卜素,显红橙色,而叶黄素是α—胡萝卜素的二羟基衍生物,呈黄色。这两种多烯色素总称胡萝卜素。属吡咯色素类的叶绿素是叶绿酸(一种二元羚酸)的酯,显绿色。这些有机色素象画家手中的彩色料一样能按不同条件配制出丰富多彩的色泽来。如木芙蓉与牵牛花朝夕几变就是花青素的变化——红蓝紫色的变化;黄色成橙色的菊花含胡萝卜素;雪白的梨花不含色素,是花瓣黑的小气泡在阳光下反射而成的白色,自然界白花最多占23%,次为黄花、红花,而蓝、紫、绿、橙、茶色花教少,最少的是黑花,只占0.02%,但物以稀为贵,墨菊、黑牡丹视为珍品。

    “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叶,槭树、乌桕、柿树的红叶又是怎么形成的?也是花青素遇酸变的戏法。这时叶绿素因气温下降而分解。大多数植物入秋后叶子呈黄色,因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没有被破坏。

    “万紫千红”的成语除形容颜色的艳丽多彩,还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气象万千,欣欣向荣。

瓜熟蒂落

    “赤日炎炎似火烧”,盛夏酷暑,挥汗如注,此刻能品尝一只皮绿瓤红、甘甜多汁的大西瓜,该多惬意!有经验的人一定会挑选那些蒂落的熟瓜。然而,躺在地里的西瓜,蒂茎紧连,为何成熟后就自然分离了呢?你可知道其中的化学反应还不简单呢!随着瓜果的成熟,果实内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首先是淀粉的糖化。以苹果为例,其成熟初期从叶子运来的糖主要以淀粉形式贮存于果肉细胞中,同时有机酸也增多,故早期果硬而酸。以后有机酸逐渐减少。成熟后期淀粉绝大部分转化为可溶性糖,因而增加了果实的甜度。所以香蕉、梨、柿等富含淀粉的果实经一度贮藏便能增加甜味,而含淀粉少的西瓜、桃、李、杏、柑、桔等在成熟后期也还能增加甜味。

    瓜果成熟酸味减少,主要是有机酸如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在呼吸作用中被氧化成CO2及H2O。

    涩味消失是瓜果成熟的标志。是由于细胞中存在单宁所引起的。在成熟过程中,单宁被氧化酶氧化变成无涩味的过氧化盐或在成熟中凝结成为胶状物质,不溶于水,涩味就失掉了。

    瓜熟则香。果味为高级醇与脂肪酸形成的酯引起,而以戊醇为多。

    果熟色变。经过氧化酶的作用,叶片所制成的色素原料运到果中,在氧气充足及高温条件下受感光作用产生花色素苷显色

    有的果实因糖类和维生素C不断增高,果皮逐渐变薄,如桔子即是。

    果实由硬变软是成熟的重要特征。成熟初期细胞壁上大量沉聚的不溶于水的果胶原转变为溶解状态的果胶、果胶酸及半乳糖醛酸,细胞失去了彼此间稳固粘结物形状,由多角形变成圆形而成胶滑状态。生瓜瓜蒂中的果胶酸钙使蒂与果“牢不可破”,成熟后变成可溶性果胶,蒂部出现“离层”,切断了瓜与叶茎之营养运输线,蒂部细胞变脆、衰老而易落。人们为了防止不及时采摘已熟瓜果而造成的损失,有时又要给瓜果施以生长激素,使瓜蒂不易衰落,即使瓜熟也难蒂落了。

    “瓜熟蒂落”的成语比喻条件、时机成熟,事情就能顺利成功。

 

(责任编辑:化学自习室)
用手机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可浏览、收藏、分享;若对您学习有帮助,请点击打赏图标,扫描二维码,赞助本站。
------分隔线----------------------------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相关文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列表
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
二维码图片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化学自习室APP下载二维码
化学自习室APP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
推荐内容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