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物。在反应中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或氧化数)升高。还原剂能还原其它物质而自身在反应中被氧化。
【说明】
1、还原剂能还原其他物质而自身被氧化。它失去电子后,自身的化合价(或氧化数)升高。
2、还原剂通常是指容易失去电子的物质,常见的有:
(1)活泼金属,如钠、钾、镁、铝、铁等。
(2)具有低化合价(氧化数)的金属离子,如Fe2+、Sn2+等。
(3)非金属离子,如I-、S2-等。
(4)含有低化合价(氧化数)元素的含氧化合物,如CO、SO2、Na2SO3、Na2S2O3、NaNO2等。
3、根据还原剂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弱还原剂和强还原剂,定量地判断还原剂还原能力的大小,应根据该还原剂及其氧化产物所组成的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E0值来确定,E0值越负,表明该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核反应】某种微观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使核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原子核,并放出一个或几个粒子的过程。重核可以发生裂变。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是由卢瑟福在1919年实现的,他用α粒子轰击氮,产生下列反应:
现在利用各种加速器和原子反应堆,已经实现了上万种核反应,由此获得千余种放射性同位素和各种分子、超子、反质子、反中子等基本粒子。任何核反应都遵从能量、动量、质量和电荷等守恒定律。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探索新的能源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近)的反应物。在反应中氧化剂中元素的化合价(或氧化数)降低。氧化剂能氧化其它物质而自身被还原,例如:Cl2是氧化剂,在反应中获得电子,化合价(或氧化数)降低,将FeCl2氧化成FeCl3而Cl2自身被还原成Cl-。
【说明】
1.氧化剂能氧化其他物质而自身被还原。它得到电子后,自身的化合价(或氧化数)降低。
2.氧化剂通常是指容易获得电子的物质,常见的有: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氧、氯、溴等。
(2)具有高化合价(氧化数)的金属离子,如Fe3+ 、Sn4+ 等。
(3)含有高化合价(氧化数)元素的含氧化合物,如KMnO4、K2Cr2O7、MnO2、KClO3、HNO3、H2SO4(浓)、PbO2等。
(4)过氧化物,如H2O2、Na2O2、BaO2等。
3. 一种物质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不能绝对化。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反应中作氧化剂,在另一反应 中可以作还原剂。
4. 氧化剂氧化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它的氧化态和还原态所组成的电对--标准电极电势(伏)的大小来判断。E°(伏)的值越大(或越正),表明该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或者说该物质的氧化态是越强的氧化剂。
【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化学反应。人们对它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①有得失氧的反应②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③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第一种认识仅限于有氧参加的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表面特征是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物质失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表现为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质得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表现为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在有机化学中,将有机物得氧或失氢称为被氧化,得氢或失氧称做被还原。
【说明】
1、氧化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有:
①按元素间的作用分为不同物质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不同物质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的氧化还原、同种物质中不同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自身氧化还原等。
②按反应微粒可分为分子与分子、分子与原子、分子与离子、原子与原子、原子与离子、离子与离子等类的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是: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或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 反应物的原子或离子,在反应中改变氧化数(或化合价), 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和还原必然同时发生,有物质失去电子,必有物质得到电子,并且得失的电子数相等(或氧化数、化合价升降数分别相等)。
4、 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发生在分子内部不同元素原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分子内同种元素原子之间。 这类反应又叫岐化反应。
5、有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多种氧化剂、还原剂参加,即有多种元素原子的氧化数升高(或降低)。
在反应中,物质具有得电子的性质叫做氧化性,该物质为氧化剂;物质具有失电子的性质叫做还原性,该物质为还原剂。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由得失电子难易决定,与得失电子多少无关。
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主要有以下方法:
①比较不同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跟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时,所需条件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例如,钠与水常温下剧烈反应生成氢气,镁与冷水不易反应,加热时也能生成氢气,但较缓慢,说明钠比镁的还原性强。
②“强强制弱弱”原理,即较强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生成较弱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③比较不同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将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氧化(或还原)的程度。例如,Cl2可把Fe氧化为+3价,S只能把Fe氧化成+2价,说明Cl2比S的氧化性强;再如,HI可把浓H2SO4还原成H2S,HBr只能将浓H2SO4还原成SO2,说明HI比HBr的还原性强。注意,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不能由自身的变化决定,例如,浓HNO3做氧化剂时,氮一般由+5变为+4价,稀HNO3做氧化剂时,氮一般由+5变为+2价,不能说稀HNO3比浓HNO3氧化性强。此外,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还与外界条件、浓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温度升高或浓度加大,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增强。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表现为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失电子,表现为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得失电子数与化合价升降数相等。因此,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可通过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在反应中,某元素电子得失总数等于该元素一个原子化合价升降数乘以方程式系数。主要表示方法有两种:①表示同一元素反应前后电子转移情况时,分别将氧化剂与其产物、还原剂与其产物中相应的变价元素用直线连接起来,箭头从反应物指向产物,线上标出得失电子总数,称为“双线桥法”。
②表示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不同元素的电子转移情况时,将氧化剂中降价元素与还原剂中升价元素用直线连接起来,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称为“单线桥法”。
例如,铁与氯气的反应。
双线桥法:
单线桥法:
通常情况用单线桥法表示比较简单,且易判断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箭头所指为氧化剂)。在同种元素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时,用双线桥法表示比较明确,例如,过氧化钠跟水反应。
【歧化反应】也称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类型。在歧化反应中,同一种元素的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氧化,另一部分原子(或离子)被还原。这是由于该元素具有高低不同的氧化态,在适宜的条件下向较高和较低的氧化态转化的缘故。例如:
【置换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例如:
2Na+2H2O=2NaOH+H2↑
Fe+CuSO4=FeSO4+Cu
Cl2+2KI=2KCl+I2
在置换反应中,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必定改变,因此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中,按化学活动性顺序,较活动的金属能跟酸或盐反应,置换出较不活动的金属和氢气;较活动的非金属能与盐反应,置换出较不活动的非金属。
【化合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例如: 化合反应
在化合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就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如氧化钙与水化合;如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在化合反应中,反应物越活泼,生成物就越稳定,反应就越容易进行。
【分解反应】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例如:
在分解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就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如NaHCO3受热分解;如果有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电解水的反应。
【物理变化】物质的外形或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改变了其物理性质(如聚集状态、密度、溶解度、电导率等),而不改变其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例如水的蒸发和凝固、蔗糖溶解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后,可以通过物理方法使它恢复到原来状态,例如液态水降低到0℃以下时变为冰,再将温度升高到0℃以上时冰又熔化成水。
【重铬酸钾】化学式K2Cr2O7,式量294.18。别名红矾钾。红色单斜或三斜有光泽的晶体。密度2.676克/厘米3 ,熔点398℃,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不溶于乙醇。
500℃分解,生成铬酸钾和三氧化二铬。有强氧化性,是重要的氧化剂。跟有机物接触摩擦或撞击能燃烧或爆炸。在冷溶液中可以氧化硫化氢、亚硫酸、碘化氢和亚铁离子等。加热时可氧化盐酸、氢溴酸,在这些反应中重铬酸钾被还原成三价铬离子。
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叫做铬酸洗液,实验室中用于洗涤化学玻璃器皿。用它做基准试剂、氧化剂、氧化还原滴定剂、微量分析中测定氯的含量,制颜料,还应用于有机合成、鞣革、电镀等。重铬酸钠跟硫酸钾或氯化钾溶液混合反应后分步结晶,可制得本品。
【重铬酸盐】
重铬酸盐在酸性溶液中是强氧化剂。例如,在冷溶液中K2Cr2O7可以氧化H2S,H2SO3和HI;加热时,可氧化HBr和HCl。在这些反应中,Cr2O72- 的还原产物都是Cr3+ 的盐。
Cr2O72- + 6I- + 14H+ 2Cr3+ + 3I2 + 7H2O
Cr2O72- + 3SO32- + 8H+ 2Cr3+ + 3SO42- + 4H2O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K2Cr2O7来测定铁:
K2Cr2O7 + 6FeSO4 + 7H2SO4 3Fe2(SO4)3 + Cr2(SO4)3 + K2SO4 + 7H2O
实验室中所用的洗液,它是重铬酸钾饱和溶液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往5gK2Cr2O7配制的热溶液中加入100ml浓H2SO4)叫铬酸洗液,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洗涤化学玻璃器皿,以除去器壁上沾附的油脂层。洗液经使用后,棕红色逐渐转变成暗绿色。若全部变成暗绿色,说明Cr(Ⅵ)已转化成为Cr(Ⅲ),洗液已失效。
重铬酸钾也可被乙醇还原,利用该反应可监测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3CH3CH2OH+2K2Cr2O7+8H2SO43CH3COOH+2Cr2(SO4)3+2K2SO4+11H2O
重铬酸钠和重铬酸钾均为大粒的橙红色晶体。在所有的重铬酸盐中,以钾盐在低温下的溶解度最低,而且这个盐不含结晶水,可以通过重结晶法制得极纯的盐,用作基准的氧化试剂。
【铬酸钾】化学式K2CrO4,式量194.20。黄色斜方晶体,密度2.732克/厘米3,熔点968.3℃。溶于水成深黄色溶液,溶液中性,不溶于酒精及乙醚中。性毒。
有氧化性。水溶液中加入硫酸后溶液变成橙红色,这是由于生成了重铬酸钾的原故 ,2K2CrO4+H2SO4 =K2CrO7+K2SO4 +H2O ;铬酸钾加热变成红色,冷却后又重新变为黄色。
用做氧化剂,媒染剂和金属防锈剂。还用于银、钡等的微量分析、鞣革、制药等。把磨细的铬铁矿跟氢氧化钾、石灰石一起煅烧后,再加入硫酸钾溶液,便可制得铬酸钾。
【定义】
1.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 生成物的总质量。
2. 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但不能创造物质, 也不能消灭物质,所以该定律又叫做物质不灭定律。
3. 在任何跟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哪一种变化,它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说明】
1. 化学反应是化学键的破裂或重建的过程,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应该是相等的。
2. 从18世纪开始,经过罗蒙诺素夫、拉瓦锡的多次实验,已 经确认质量守恒定律。以后又经过斯塔、兰多尔特和曼利等科学 家用天平精确研究,使科学界一致公认质量守恒定律是一项精确 的科学定律。我国思想家王夫之在17世纪就提出过物质不灭的思想,但是没有相应的科学实验进行验证。
3. 20世纪以来,科学家发现高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随着速度而改变,物质的质量和能量是相互联系的。1905年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提出质能关系式:E=mc2 其中E是能量,m是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必定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它的质量会相应地发生变化。c2是一个很大的数值(C=3×108m/s),只要损耗极小的质量就相当于释巨大的能量。换句话说,在化学 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不大,因此,也很难发觉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例如,当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18g水时,根据质能关系 公式可以算出,放出的能量仅仅相当于亏损3.17×10-9 g的质 量。如此小的质量,即使用现代最精密的天平也无法称量出,所以 化学反应仍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在释放能量特别巨大的核反应中,质量的亏损就显得明 显。例如,lmol Ra 衰变时,共放出 4.8×1011J的能量,按质能关系公式计算,静质量减少0.0053g。这 种现象并不意味物质的消灭,而是物质的静质量转化成另一种运 动形式。现在人们已把物质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定律联系 起来,称为质量-能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