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03月20日

伟大的核化学家——西博格

——纪念西博格教授逝世一周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蔡善钰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人民尊敬的朋友、格林·西博格教授因
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2月25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住所逝世,享年
86岁。

  西博格1912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艾斯佩明镇。1937年获加利福尼
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化学博士学位,1939年成为该校的教职员,
开始在加大辐射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前身)从事天然放射
性元素研究,之后很快转入人造放射性元素合成。

  在长达60年的工作中,西博格在核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发现了钍、镤、铀、、钚在周期表中的错位现象,于1944年提出
著名的“锕系概念”,认为重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合成的超铀元素
形成了新的过渡系即“锕系”(5f系),它类似于稀土系列的“镧系”
(4f系),进而修改了当时的元素周期表版本。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
核化学家和核物理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发现了20种超铀元素(93—
112号元素),西博格与他的同事发现了其中10种元素(94—102号和
106号),使周期表中的元素扩展了将近20%,充分证实了“锕系理论”
的正确性。

  鉴于西博格在超铀元素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与麦克米伦(镎的主
要发现者)共同荣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国际纯粹化学与应
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1997年8月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决定用西博
格的名字命名由吉奥索(A.Ghiorso)和他发现的106号元素,打破了
不能以健在人姓名为化学元素命名的惯例。

  西博格的一生主要贡献还包括发现了易裂变的同位素:钚—239和
铀233,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钚—238和其它放射性同位素。1941年2月
西博格合成了94号元素钚(钚—238),不久又合成了钚—239,一个
月后采用慢中子轰击钚—239靶,观察到其具有类似于铀—235的裂变
性质。

  西博格发现的另一种钚的放射性同位素,钚—238日后被用于制造
核电池,应用于空间技术等领域。在过去四十年间,美国成功发射
22艘载有钚—238电池的航天器,其中8艘为人造卫星,5艘为“阿波罗”
登月飞船,9艘为外层行星探测器。美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与西博格早期
的研究工作,以及在AEC任职期间确保“空间核辅助动力计划”(
SNAP)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西博格发现的其他许多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农业和科研上发
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碘—131,使千百万甲状腺疾病患者得以康复;锝—
99m,被制成各种放射性药物用于核医学诊断。


[时政][要闻][国际][图片新闻][教科文卫][民主与团结][科技周刊][健康世界]

gmdaily@public.bta.net.cn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