锕(Ac)

    1899年,法国年轻化学家德比尔纳(Debierne A.L.)先将沥青铀矿溶解, 然后加氨水产生沉淀,从沉淀物中发现不认识的X谱线,从而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的新的放射性元素Ac。由于它发出放射性射线,在希腊语中射线又称为“aktinos”,即“辐射”之意,因而取名为“Actinium”。中文音译为“锕”,元素符号为“Ac”。

 

钍(Th)

    1815年,瑞典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Jons Jacob Berzelius,1779~1848)在分析瑞典法龙产的一种矿石时曾发现一种新物质,他认为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贝采里乌斯为了纪念北欧的雷神(Thor),因而称这种新金属为Thorium(钍)。10年后贝采里乌斯又认为这并不是新的土质,而是磷酸钇,于是宣布撤销这项发现。
    1828年,瑞典的一位牧师埃斯马克(Esmark J.)在挪威西南部勒佛岛产的花岗石中找到一种质重、色黑的矿石,发现它几乎和意托比出产的加多林矿石完全一样,表面包着一层铁锈色的薄皮。他将矿石寄给了贝采里乌斯。经贝采里乌斯仔细研究后,发现它含有一种新的土质。贝采里乌斯很喜欢雷神的名字,就又把这种新元素称为Thorium(钍)。
    1898年,居里夫人在巴黎,斯密特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各自独立发现钍具有放射性。这种发现给科学界开辟了一条新研究道路,导致了一大族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镤(Pa)

    1917年,德国化学家哈恩(Hafn O.,1879~1968)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迈特纳(Meitener L.,1878~1968)以及英国科学家索迪(Soddy F.,1877~1956)和克兰斯顿(Cranston J.A.)分别从沥青铀矿的残渣中发现第91号元素镤。由于镤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进行β蜕变,变成锕,是锕的“祖先”,因此镤被命名为“Protactinium”。这个字由“prot”和“actinium”两部分组成,其中“prot”来自希腊文“protos”,是“最初”、“原始”的意思,“actinium”是元素锕。因此镤的名字即表示“最初的锕”或“原始的锕”。中文音译为“镤”,元素符号为Pa。

 

铀(U)

    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Klaproth M.H.)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92号元素铀。他是用一种沥青铀矿做实验,先加硝酸使其溶解,再加入碳酸钾中和,得到一种黄色沉淀。他断定其中必有一种新元素存在。接着他加木炭高温还原,得到有金属光泽的黑色粉末,他便认为是金属铀(实为铀的氧物). 51年后,1841年法国的佩里高特(Peilgot E.M.)证实了克拉普罗特所提取的只是铀的氧化物(UO2)。于是他将钾与无水氧化铀置于白金坩埚中,密闭加热还原,制取了黑色金属铀。
    克拉普罗特将92号元素命名为“铀”(Uranium),他按照8年前发现的天王星的名字“Uranus”给“铀”命名。“天王星”(Uranus)这个名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Ouranos)的名字,他是克洛诺斯神。中文译为“铀”,元素符号为U。

 

镎(Np)

    1940年,美国物理学家麦克米伦(Macmillan E.M.)和阿贝尔森(Abelson P.H.)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用中子轰击238U而获得第93号元素239Np,其核反应为:

238U(n,γ)239U

239Np

    由于铀的名称来自天王星,麦克米伦和阿贝尔森就用太阳系中紧挨着天王星外面的海王星(Nepture)的名字命名了第93号元素,称它为“Neptunium”,以表示它是紧挨在铀后面的一个化学元素。它的中文译名为“镎”,元素符号为Np。
    镎的发现突破了古典元素周期系的界限,为铀后元素的发现开辟了道路,也为奠定现代元素周期系和建立锕系元素打下了基础。它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工合成的超铀元素。

 

钚(Pu)

    1940年末,美国科学家西博格(Seaborg G.T.)、麦克米伦(Macmillan E.M.)、沃尔(Wanl A.C.)和肯尼迪(Kennedy J.)等四人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用氘核轰击铀获得新元素钚(Pu)。
    西博格等人用冥王星的名字“Pluto”为94号元素命名为“Plutonium”(钚)。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层的行星,当时认为钚是最后一个超铀元素。其元素符号为Pu。

 

镅(Am)

    1940年~1941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Seaborg G.T.)、詹姆斯(James R.A.)和摩根(Morgan L.O.)等人在被一个反应堆辐射过的钚中发现了镅。他们在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用中子轰击239Pu而制得新元素镅(Am)。
    镅的名称Americium由美洲“America”衍生而来,是为了纪念发现它的大陆—美洲,其元素符号为Am。

 

锔(Cm)

    1944年,美国科学家西博格(Seaborg G.T.)、詹姆斯(Jamse R.A.)和乔克(Ghiorso A.)三人在芝加哥冶金实验室用回旋加速器加速的氦离子轰击钚239Pu而获得锔(Cm)。
    为了纪念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先驱居里夫妇(Curie P.,Curie M.S.),将新元素命名为“锔(Cm)”。

 

锫(Bk)

    1949年12月,汤普生(Thompson S.G)、乔克(Ghiorso A.)和西博格(Seaborg G.T.)在加利福尼亚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用回旋加速器以35MeV能量的氦离子轰击镅-241得到质量数为243的97号元素的同位素。
    锫元素的名称“Berkeliumk”是为了纪念这种元素的发现地-美国第一座回旋加速器所在地-伯克利城(Berkeley)。其元素符号为Bk。

 

锎(Cf)

    1950年2月,汤普生(Thompson S.G.)、乔克(Ghiorso A.)和西博格(Seabor G.T.)在加利福尼亚的劳伦斯实验室中用回旋加速器加速的氦核轰击百万分之几的锔-242(242Cm)靶,得到质量数为245的98号元素的同位素。
    锎的名称“Californium”由美国的加利福尼亚“Califorinia”一词衍生而来,是为了纪念它的发现地-加利福尼亚州。其元素符号为Cf。

 

锿(Es)

    1952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阿贡(Argonn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从太平洋的安尼维托克岛所实验的一次氢弹爆炸的碎片中发现了锿(253Es)。乔克(Ghiorso A.)等人用碳核轰击钚(Pu),同时得到99号和100号两种元素。
    为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Einstein A.),第99号元素取名为“锿”(Es),英文名为Einsteinium。

 

镄(Fm)

    1952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乔克(Ghiorso A.)及其同事们从太平洋的安尼维托克岛所试验的一次氢弹核爆炸的碎片中分离出
    为纪念第一个用中于轰击铀的意大利出生的物理学家费米(Fermi E.),第100号元素取名为“Fermium”,中文名称为镄(Fm)。

 

钔(Md)

    1955年,乔克(Ghiorso A.)、哈维(Harvey B.G.)、肖邦(Choppin G.R.)、汤普生(Thompson S.G.)、西博格(Seaborg G.T.)等人在回旋加速器中用加速的41MeV能量的氦核轰击少量的锿.锿与氦核相结合,发射出一个中子,得到17个原子
    为了纪念首先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Mendeleev D.),将第101号元素取名为“Mendelevium”,中文名称为钔(Md)。

 

锘(No)

    1958年,美国放射化学家西博格(Seaborg G.T.,1912~)、乔克(Giaugue W.F.,1895~1982)和塞格瑞(Segre E.,1905~)用碳离子轰击锔而制得第102号元素锘。为了纪念科学家诺贝尔,将该元素命名为“Nobelium”,中文音译为“锘”,元素符号为No。

 

铹(Lr)

    1961年,美国科学家乔克(Ghiorso A.)、西克兰(Sikkeland T.)和拉希(Larsh A.E.)等人用回旋加速器将原子序数为5的硼-11离子轰击3微克250Cf,得到少量103号元素。1965年,前苏联的杜布纳实验室用氧-18离子轰击镅-243,发现了铹的另一种同位素256Lr。
    为纪念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劳伦斯(Lawrence E.O.),将第103号元素命名为“铹”(Lw)(Lawrencium)。1963年将铹的元素符号改为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