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小专题 |
[常识与故事c] 环保标志 作者:黄增春 来源: 日期:2016-01-28 19:22:46 点击:6905 所属专题:环境保护
森林认证 绿色食品标志 中国节能产品标志 中国节水标志 回收标志 北欧白天鹅 韩国 美国 全球环保标志 SCS 泰国 新西兰 荷兰 荷兰 新加坡 瑞典 以色列...
[常识与故事c] 金属分类和有色金属及其利用 作者:徐俊龙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19-06-03 09:55:01 点击:11064 所属专题:金属分类 金属冶炼
在目前已知的107种元素,对于其中的金属元素,各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分为铁金属(Ferrous metals)和非铁金属(non-ferrous metals)两大类:铁金属系指铁及铁合金;非铁金属则指铁及铁合金以外的金属元素。有的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有色金属是指铁、...
[常识与故事c] 液化石油气是啥成份? 作者:易友生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16-01-28 19:03:54 点击:6277 所属专题:液化气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许多城镇已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做燃料。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在进行原油催化裂解与热裂解时所得到的副产品。 催化裂解气的主要成份如下(%): 氢气5~6、甲烷10、乙烷3~5、乙烯3、丙烷16~20、丙烯6~11、丁烷42~46、丁烯5~6,含5个碳原子以...
[常识与故事c] 中国古人对煤的利用 作者:何立功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16-01-28 19:02:55 点击:11996 所属专题:中国古代化学 煤
煤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燃料,中国人民用煤为世界之最早,有悠久的历史。但煤在何时开始使用,目前颇难作确切回答。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至迟在汉代就已用煤了。《汉书·地理学》记载说:“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这里所说的可燃为薪...
[常识与故事c] 我国历史上的石油 作者:陈丽娟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22-08-12 07:50:06 点击:10107 所属专题:石油 中国古代化学
我国人民发现和使用石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始于何时,据稽考,至迟在三千多年前就已开始。 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此书在西周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
[常识与故事c] 怎样正确使用液化气钢瓶 作者:栾凯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17-09-17 18:46:36 点击:3461 所属专题:液化气 气体钢瓶
钢瓶是家庭储存液化气的容器,在使用钢瓶时应注意: 1、钢瓶和灶具之间应保持0.5-1米的距离。 2、钢瓶必须要直立放置,绝不允许卧放或倒放。 3、钢瓶必须远离热源,不准开水加温,更不准用明火加热。 4、钢瓶在搬运时要轻装、轻卸,不准重放在地上滚运,乱碰冲撞,随...
[常识与故事c] 液化石油气具有哪些特性 作者:鲁志超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22-08-06 17:21:29 点击:6358 所属专题:液化气
液化石油气具有哪些特性? 1、相对密度大,比空气重1.5-2倍,易向低洼处流动。 2、具有易燃易爆性,遇到静电火花也能燃爆。 3、热值高,燃烧1米3可以放出112.86兆焦耳的热量。 4、具有溶解性,能溶解普通橡胶和石化产品,因此用户必须使用耐油的胶管或棉线编织的塑...
[常识与故事c] 铅污染及无铅汽油 作者:汤芹 来源:摘抄于因特网 日期:2022-08-05 16:49:01 点击:7869 所属专题:汽油 铅
从97年6月1日起,北京和上海逐步禁止出售含铅汽油,这无疑是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的又一重大举措.那么缘何停售含铅汽油?这要从铅的污染谈起. 铅(Pb),是一种蓝白色的重金属元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运用于冶炼、印刷、焊接、陶瓷、橡胶和涂料、油...
欢迎订阅网站动态,手机扫一扫就可以。
欢迎使用化学自习室APP,扫码就可下载。液化石油气具有哪些特性? 1、相对密度大,比空气重1.5-2倍,易向低洼处流动。 2、...
从97年6月1日起,北京和上海逐步禁止出售含铅汽油,这无疑是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传说拿破仑三世的刀叉具是用铝制造的。筵席上,他为多数客人提供金餐具,而只让少数客...
草药等传统药物,似冷兵器,从古运用至今,用历史的寒光刺破困境。 化学药,则是热兵...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阿司匹林,可是它的故事可不是人人都了解的。 可以说阿司匹林是现在...
阿司匹林最先来源于柳树皮,在19世纪末开始人工合成。它还成就过一个诺贝尔奖。诞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人们把目...
一、碳中和,防患于未然 碳中和,为什么突然火起来了? 因为,它迫在眉睫。 碳中和的...